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 (总第211期) 等。意愿模式、组织性游客和东道主的文化交互模
式、非组织性游客与东道主的文化交互模式等3
三、国内相关研究种[90]。
(2)主客交往影响因素
1.研究概况 国内学者对于主客交往影响因素的研究极为国内对于主客交往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关注。总体而言,主客交往的影响因素较多,主代,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人类学:旅游与中国要包括文化差异、旅游动机、经济因素、游客类社会”学术研讨会推动了国内关于主客交往的探型、旅游方式、历史文化、政治因素、社会和人讨。2001、2002年,肖洪根对国外主客交往进展口学统计特征、主客印象、旅游发展阶段等(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是早期国内系统介绍国1)。由于主客和旅游地类型的多样性,以及旅外主客交往研究的文献[81,82]。2004年以来,张晓游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目前对于主客交往影响因萍、宗晓莲等国内学者陆续将Smith、Nash等的素的研究结论也较为分散。
著作译为中文。除了对国外文献进行引入,张(3)主客交往驱动力
晓萍、尹德涛等学者还先后出版了《旅游人类当前,国内对于主客交往驱动力的研究不学》、《旅游社会学研究》等专著,对主客交往多,代表性文献有两篇。蒋素琼(2005)指出阳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探讨[83,84]。总体来看,国内主朔西街主客双方的交往动机有很大的差异,游客客交往研究主要集中在交往模式、影响因素、驱方面的动机从高到低的排序是:探索求知、愉悦动力、交往效应以及交往情景等方面。在研究方浪漫、利益、荣誉声望;东道主方面的动机从高法上,多以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在研究案例到低的排序是:利益、探索求知、愉悦浪漫和荣地上,比较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乡誉声望[97]。孟威(2007)归纳了主客交往的7种村地区、边远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古村镇等特驱动力模式:商业交换型、文化体验型、放松愉定地区的主客交往研究。悦型、荣誉声望型、生理安全型、社会交往型和
2.研究内容 探索求知型[91]。
(1)主客交往模式(4)主客交往效应
主客交往模式是国内学者探讨的热点,但对于主客交往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示范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欧阳军(2003)按照属效应、文化效应、认同感等方面。王妙(2001)性、角色、交往进程等3个特征,将主客交往模认为主客之间的文化差异产生了积极或者消极的式划分为荣誉声望式、愉悦罗曼式、探索求知示范效应[92]。蒋素琼(2005)发现随着旅游主客式、商业式、冷漠敌视式和欺诈掠夺式等6种类交往的发展,阳朔西街出现了文化漂移、文化涵型[85]。此后,陈娅玲(2006)在文献回顾的基础化现象,但是文化包容性是西街文化的最根本特上,将主客交往归纳为属性、跨文化、态度和行性[97]。孟威等(2010)构建了主客交往对居民及为等4种模式[86]。而谌文(2006)在游客人格类其文化影响的分析模型,认为主客交往更容易型的基础上,将主客交往方式划分为过客式、边对居民经济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对价值缘式和融入式交往等3种,其中融入式是主客交观念、社会变迁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93]。孙九霞往的最高境界[87]。(2010)对于主客这两个不同族群所产生的族群
除了对主客交往一般模式进行探讨外,谢认同感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94]。
彦君(1999)在对旅游交往层次(包括隔离、此外,张宏梅等(2010)还研究了主客交往潜交、示意、互动、互助和竞争等6个层次)进偏好对旅游地形象和游客满意度的影响[95]。卢璐行划分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交往发生的情境(2011)以宏村为例,以主客交往的情感和冲突模型[88]。马耀峰等(2005)构建了客主交流意愿为核心,揭示了主客交往情感、冲突、互容性和模型[89]。梁旺兵(2006)则研究了主客交往的文后续交往意图间的关系[96]。
化模式,将其划分为外国游客和当地居民交往
23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主客交往研究综述及其展望(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