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绍了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的分类、心理反应等,强调通过交流沟通、社会支持、自我减压、建立联络中心、防止过度关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等心理援助技术。
【关键词】地震 心理反应 心理援助 护患关系
“5.12”汶川大地震不仅夺去近7万人的生命,在瞬息之间使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摧垮数以万计的房屋,给灾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同时也对灾区人民、救援工作者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早日从大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现将灾区部分人群心理变化情况和心理援助技术介绍如下:
1 灾区心理受灾人群的分类
大致分为五类人群:
①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②现场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
③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④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的灾区以外的社区成员,以及对灾难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
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这类人群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2 常见的心理反应
①恐惧。
②无助。
③悲伤。
④强迫性重复回忆: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灾难的画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最恐惧最悲伤的画面[1]。
3 心理援助技术
3.1社会生活中的心理援助
3.1.1防止“过度关心”[2]
首先是让灾民忘掉自己不幸者的身份,而不是一遍一遍地强化这种角色。“过度关心”不利于灾民的心理恢复和重建。最好的心理疗法是先引导他正视这段苦难的经历,把自己的痛苦说出来、哭出来。这样来打开他的心扉,从而为以后的心理恢复和重建打下基础。
3.1.2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幸存者与家人朋友在一起
采取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的办法,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
3.1.3提供准确信息,充分发挥传媒的社会稳定功能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
3.1.4对儿童的心理救助
应尽快为孩子们建立一个类似学校的安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重新回到一个与同龄人共同学习和游戏的环境,这样将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稳定感,感觉生活又重新回到正轨。由于一些孩子会出现失眠、惧怕黑暗的现象,可以让孩子开着灯睡觉,并在睡前安排讲故事等活动。同时,建立儿童失散亲人联络中心,帮助孩子们尽快找到父母。 3.1.5对于中学生的心理救助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医药类心理援助技术在灾区各类人群中的研究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