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研究(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8-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研究

的部分予以实施,结果导致政策无法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甚至收到与初衷相悖的绩效。

(3)盲目教条执行。执行的胡乱性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对政府的决策进行盲目教条执行。盲目教条执行在我国主要是指有的地方政府和部门没有领会和理解中央政策和上级命令的要义、精髓,也没有与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很好地结合,貌似执行,实质上干着破坏之事。盲目教条执行破坏了中央政策和上级命令的严肃性,使中央政策和上级命令的执行流于形式,一事当前,先看中央政策和上级命令条文怎么说。由此而来,不能创新,却倒成了有些政府不执行和乱执行的借口;出了问题,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找中央政策和上级命令的漏洞和不足。

2.2.3 不该执行而乱执行,执行越权

执行越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超越其“法定权限”而在其职权范围之外行事。依照法律的规定,每个行政主体的权力都有一定的地域、事务、程度、层级权限的限制,行政执行行为在运行的过程中超越这个限制就可能侵犯其他行政主体的权力,构成执行越权。越权无效的核心内容是:越权的政府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该原则既是约束政府实体行为也约束其程序行为。执行越权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 (1)有禁不止。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有禁不止的现象时有发生。“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对抗心态异常顽固。

(2)越位执行。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职能越位现象十分严重,成为中央关注的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问题之一。“越俎代庖”已成为很多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习惯性思维。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关键就是行政权的无限扩大,缺乏约束;没有树立公共服务意识,不尊重法制和权利;不严格依照法律、制度、程序的规定对管辖范围内的事项进行规范管理,而是肆意扩大权力,忘记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道理。

(3)附加执行。当前,附加执行也较为普遍,其突出表现在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制定的“土政策”上。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不允许对老百姓乱摊派、乱收费,但有些地方、部门就是不听,花样百出去掏老百姓的腰包。 2.2.4 执行效率低下

政府执行力低效的最后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执行效率低下。政府执行力的衡量

8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研究

标准不仅要看投入,更应该注重产出和结果。现实中,往往是政府执行过程中投入巨大,结果收效却甚微,导致执行成本居高不下。现实中主要表现为: (1)执行不顺畅。问题的深层原因就是,官本位观念导致社会主体颠倒。部分机关和干部遇事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自己怎么方便就怎么来,对自身怎么有利就怎么干,而不考虑企业等服务对象是否满意。还有就是执行机制不健全,赏罚不明。政策相对来讲是好的,执行者开始也信心十足,但是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便丧失信心,停止执行。这就是我国目前出现许多“半拉子工程”的原因,因为执行机制不健全,赏罚不明,不少政府部门执行积极性不高,敷衍塞责,消极对付,执行不力、不到位。

(2)执行成本高昂。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上升到498元,增长23倍,而同期人均GDP增长14.6倍,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12.3和12.7倍。可见20年来人均负担行政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人均GDP和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我国行政管理费用超常规增长与政府浪费现象有关,导致政府陷入怪圈。一些专家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刚建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是全世界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辛向阳则指出:“类似巨额的隐形成本人们常常视而不见”。一些地方官员更热衷于做“大文章”,做“形象工程”。

2.3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有效执行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中, 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在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方面,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和诸多问题。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 GDP 指标,造成盲目投资和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一些地方不惜以浪费资源、破 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一些地方官员更多关注的是财税上缴及招商引资数字,具体如下:

(1)公共政策执行体制不健全。政策执行体制是影响政策执行因素中重要的一环。健全的体制有利于发挥政策的作用,体现政策效果。但现行的政策执行体制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方面在权力的分配上存在不合理,个人高度集权、组织缺乏合理的权力制约机制。另一方面机构之间或机构部门人员之间的权责不明确,争功诿过、群体极化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在政策的内容完善、政策可行性

9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研究

评估与研究、政策预案的实验、政策调整等许多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制度化安排。 (2)公共政策执行者素质不高。在政策的执行阶段总要依靠一定的执行机构与人员,所以执行者的素质就会对政策的执行顺利与否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我国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说明我们的政策执行人员在自身素质上仍需要很大提高。现阶段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在制定地方政策时往往忽视中央政策的落实,使中央政策得不到落实:有的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具体措施上根据领导的喜好“朝令夕改”,使中央政策在执行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3)政策执行过程中上下级之间缺乏协调性。政策的实施要求各部门各地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这就是要求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之间要保持高度的协调与一致性,忠实于政策的本来面目与政策取向。但在政策执行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地方主义、小团体思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政策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4)执行方式单一,手段缺乏科学性。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执行主体不考虑被执行对象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力等实际情况,而是一味采取行政方式和经济方式以势压人,不利于完成政策执行任务。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滥用行政手段的现象,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执行效果。

(5)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容易产生政策变异。同一政策由于受不同执行主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央或上一级政策变形、走样,导致政策执行的结果与政策目标、政策内容不相一致,进而造成中央或上一级政策的失真。我国目前利益主体正由相对单一变为多元,政策环境从封闭变为相对宽松,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面临着一个重新的定位。所有这些都为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产生变异提供了空间。

(6)政策执行主体的法制观念淡薄。当前我国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变化的随意性很大,人治色彩浓厚。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了许多政府机构方面的规章制度,人们并不严格按照这些规章办事。主要表现在:人们尊崇 领导个人的言行,人格权威大于一切。所以,尊重权威的态度和服从权威的习惯会妨碍政策的有效执行,因此必须加强公民的法制观念。

10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研究

3 实现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举措

3.1理顺关系,加强利益协调

由于中央政府逐步放权,地方也开始成为利益主体,利益格局也随之打破,形成利益个性化、多元化格局。在政策执行中,存在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冲突,出现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地方利益、地方保护主义情况,这一方面与地方政府本身利益驱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与现实中权力配置有关。要改善这一状况,应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1.1合理配置权力

在权力处理关系上,处理好中央集权和地方公权的关系。由于我国的国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地方发展不平衡,这必然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产生较大影响,在这种前提下,过分地强调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者显然不合适的,因此,必然在两者尝试取得一个平衡点,既保证中央权威的同时,又要让地方政府自主地决定地方的事务的权力;既要做到令行禁止,又要让地方政府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配合中央的工作,平衡双方利益形成两方合作双赢格局。为此要加强法制建设,在给地方政府下放权力的过程中,如何分权,分权程度如 何,就从立法出作了明确规定,用法律形式确定中央行使权力、地方政府行使权力以及行使权力的责任等问题,以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权限范围及其其责任,保证中央政策的顺利圆满落实。如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建立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机制,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对地方政府执行活动强效约束。

3.2.2协调利益关系

我们必须承认,地方谋求利益具有其合理性,在我国的改革实践活动中,由于各地区经济基础、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也各有不同,让一部分地区优先发展具有较强的战略意义,而其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地方获取利益的不当,只是地方利益必须统一在全国利益之中,允许其存在合理的地方利益,但是对一些只顾地方利益的政策执行则予以制止。在制定政策时,建立协调机制,广泛倾听地方政府、利益集团意见,拓宽他们参与渠道,使他们的意见顺利通达中央,从而使中央公共政策兼顾各方利益,为政策有效执行提供

11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研究

重要保障。地方与中央应在博弈中取得共赢局面,两者通过必要的妥协,寻求合作通过有效的对话、合作与协调,解决各级利益间的不平衡。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坚持原则,又要采取适当的灵活方式,避免出现利益的冲突而形成执行偏差,在政策执行时也应以国家大局为重,维护政策的权威性,而不是为了地方的利益,片面甚至歪曲政策执行,因此,应制度上予以规范和保障,如设置合理的权力配置机制、制定针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绩效评价、有效运用现有监督体制,使地方政府获取利益置于规范合理与有效约束的前提下。

3.2科学评估,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我国地方政府政策制定过程是中央指导下自主进行的,反映了地方政策与国家政策的统一性,也折射出地方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主观能动性。中央公共政策的制定也不是一味地独行,而是有地方政府的参与,有利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就地方政府来说,在中央公共政策基础上,依据自身发展的程度,正确理解并执行政策,在执行模式采用灵活的方式,合法合理地运用好手中的权力,科学地管理公共事务。科学合理地因地制宜地制定有利于公共管理的政策,用科学的手段维护政策执行的可行性与权威性,以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从而提高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水平,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3.2.1加强政策制定的合法性、科学合理性

公共政策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领导一时想出来的,它是在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为解决公共事务问题而通过法定的程序制定出来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公共事务问题的,在形式上应该是符合法律法规的。公共政策只有合法,才会有权威和约束力,具有可行性。公共政策的合法,并不仅仅是指公共政策制定,它包括执行的合法、监督的合法,是存在于公共政策制定到实现的全过程。因此,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并从执行上、监督上予以高度重视。一项政策执行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政策文本是否具有科学性。政策合法,才有了执行的依据,但只是一个前提,而前提合法并不一定意味着政策执行就会取得预期目标,政策制定要科学合理。众所周知,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阻碍政策执行顺利进行的其中一个原因政策本身的不合理性。从这个层面来说,政策制定本身就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经过系统的论证才出台政策而非领导者的一时之快。政策制定必须从现实出发,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反映存在的情况,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同

12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研究(3)在线全文阅读。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研究(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10588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