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退行性疾病研究、心脑血管及代谢相关性疾病研究、生殖与发育健康研究、微创及再生医学研究和健康发展研究等学科领域,加强优势学科发展,推进新优势学科建设,巩固复旦医学学科乃至生命医学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并加速迈向亚洲一流行列。
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及优势集成,进一步彰显复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整体效应和整体性发展。坚持人文学科的传统和特色,巩固并扩大在国内的领先优势,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构建能够代表中国人文学科最高水平、国际化程度高、充满活力的人文学科发展体系。瞄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转变学科研究范式,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通过积极开展国家建设研究整体推进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建设具有广泛学术影响、服务国家决策、以研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为特色的国际学术中心。
给予理科基础学科稳定的、强有力的支持,夯实理科基础学科的雄厚基础。大力引进和培养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大力加强学科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推进重大国际科研合作。初步形成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学科领域的国际可比指标显著提升。以学校文理医优势学科为依托,瞄准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意义的基础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前沿领域,调整学科布局、发展战略及保障体制,推进学科整合和交叉,在信息、能源、环境、新材料等领域形成明显学科优势,逐步建成具有复旦特色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学科群。
——通过“211工程”、“985工程”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突出学科能力和学术团队建设,突出优势学科方向的集成、培育和发展。
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提出明确的、可供评估和检验的质量标准;各重点建设学科要拥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和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科研上取得重大成果,建有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能够标志学科发展水平的高水平学术中心,在
11
学科主流方向上形成得到公认、具有前沿性引领性的学科特色,在国际可比指标或国内排名上表现出色。
集中优势资源建设一批能够成为一流学科标志的高水平学术中心,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以国家和部委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核心的科研创新体系,加强基于学科交叉、集成的重要研究机构建设。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紧迫任务出发,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集中资源、集中优势,以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中心为重点,在若干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上务求重大突破,对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起到极大的支撑作用,成为复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重要标志。高水平学术中心通过汇聚优秀学术团队,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有力地带动相关学科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研究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持续稳定且具有前沿性、引领性的学科方向和学科特色。
将上海数学中心建设成立足上海、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性的、开放性的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开展原始创新,做出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整合力量建立复旦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所,解决全球面临的重大气候环境问题,为中央和地方各政府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以及其他相关的环境问题提供决策依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多学科发展的需要,建设具有高端微纳加工和工艺整合能力的微纳器件加工实验室,形成跨学科、跨方向的公共研发平台;进一步做大做强“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计划”,增大对重点实验室运行与发展的稳定支持,加强新建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建设,做好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并以现代人类学、医学分子病毒学等优秀重点实验室为重要基础,进一步做好十二五期间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布局和推进工作。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上海市社科3个系列的重大项目达到35项,人文研究与发展经费实现翻番。积极支持人文社会科学各研究机构成为国际性开放式的重点研究基地,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问题研究为重心加强与国外知名汉学机构和中国研究机构的合作,吸引外国专家,培养新一代的政治家、外交家、汉学家和中国研究专家。
12
——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充分激发院系及学术人员的学术发展活力。
通过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切实转变、整合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以需求为导向更好地统筹、协调学术发展资源配置,大力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学术出版、国际学术交流、学术信息资料等方面的公共学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库整合与发展。
完善分类管理的学术发展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使不同学科各得其所、相互促进,基础学科力量雄厚,应用学科前景广阔,交叉学科活跃强劲,新兴学科不断生长,整个学科体系富于生机与活力。通过这样的学科生态,使一些基础较为薄弱但又是学校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学科得到有利的发展空间,促进生物医学、先进材料、全球气候变化、金融研究与金融工程、人类学、亚洲研究、艺术史与艺术研究、信息安全与保密管理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
推进校院(系)二级管理改革,将学术发展的权限更多地交给院系,发挥好专家学者在学术管理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在建立科学、民主的学科规划、学术评估和学术发展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赋予院系更大的学术发展自主权,使院系真正成为学术自主创新的组织者、培育者和学术创新主体。
摒弃单纯以数量指标为主导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以质量指标为主导的代表作学术评价以及国内外同行学术评价体系,更加客观地反映院系及学术人员的学术创造力、学术影响和学术业绩,充分兼顾学科差异和不同类型学术研究的客观规律。根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在理科医科的基础学科引入ESI 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合作研究成果,注重科技论文的档次及被引频次,突出重大的原创科技成果;工程技术学科引入ESI、Crown Index 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价,更加注重团队科研考核;人文学科实行代表作制度;社会科学及经管学科逐步强调SSCI尤其是本学科顶尖期刊论文及引用情况。将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服务作为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更加注重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举办重大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机构重要任职等方面的指标,着力提升复旦学术研究在国际上的显示度和
13
影响力。注重用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引领年轻一代学术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激发学术发展活力。
三、社会服务与合作
在“十二五”期间,复旦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学生创业、医疗服务、教育培训、校董校友和捐赠工作等,做好复旦品牌,加强和拓展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为国家、社会和区域提供更好服务,作出更大贡献,扩大复旦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完善地方合作工作体系,建立“与地方和企业合作委员会”,协调校内资源,为学校在地方合作、企业合作领域的决策提供咨询,推动合作项目的实施。完善产学研工作平台,筹建产业研究院,聚焦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依托产业化论坛和产业化信息平台,汇聚熟悉技术、市场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园区的拓展和功能完善纳入学校产业的整体规划,利用科技园区、上市公司、资产公司的平台筹措产业化基金、投资基金,服务学校和地方发展。系统规划、拓展复旦“创业走廊”,完善从学生创业活动-创业苗圃-创业孵化-高科技企业的“创业生态链”建设,提升“复旦创业”品牌。
——依托复旦发展研究院这一平台,积极开展国家建设研究,组织攻关团队和项目,汇聚科研和咨询成果,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运行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决策咨询服务和监控评估服务,形成复旦大学参与、服务国家决策的品牌。结合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等产学研基地,发挥我校学科综合优势对物联网研究的支撑作用,重点发展物联网在智能电网、智慧医疗、环境检测、农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充分张江校区微电子、计算机、材料和药学等领域科研优势,加强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全面合作,引入海外知名高校的科研和教育资源,为将张江高科技园区打造成世界级高科技园区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同时支持杨浦区国家创新试点城市建设,为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重要贡献。
14
——强化校友工作和服务平台,积极培育校友文化,通过强大的校友网络为校友提供更大支持,发挥校友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支撑作用和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作用,树立良好社会风范,弘扬复旦精神。增加校董会中来自医学和医疗领域的成员,支持院系根据自身需要建立院系董事会。做好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工作,充分发挥院系积极性,完善校院系两级社会捐赠体系,力争使我校获取的社会捐赠数额名列全国高校前茅。继续推进与国外著名大学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与国际大学组织、区域性学术机构、跨国公司和海外基金会的合作交流,办好孔子学院,提升院系自主发展中的国际视野,扩大复旦的国际影响力,努力成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形象一张永不褪色的城市名片。
——进一步落实国家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上海卫生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落实和完善部市共建机制,科学合理规划和调整附属医院各类资源,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促进附属医院的发展。根据学校医学学科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调整临床医学学科布局,引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通过梯队建设和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维护和发展各医院学科特色和品牌;通过国际科研合作、医疗合作和人才交流,提升医疗和研究的国际竞争力,为上海构建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发挥核心贡献。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区域、城市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为抓手,搭建高水平的干部教育培训公共平台;力争到2015年,实现各类非学历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年班次总量、年收入总量和每年接受培训总人次翻两番,实现继续教育由学历教育为主导向非学历教育为主导的转型。适时启动继续教育学院与网络教育学院的合并,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建立在线学习新平台,构建继续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新模式。完成管理学院新院区建设,集聚社会资源,建设若干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教育与培训项目,开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契合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推进对口西部高校的支援工作,尤其是集中力量重点支持云南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以项目为抓手,以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帮助受援高校提高办学水平。支持
1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复旦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