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读书有方”。《古诗两首》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学与问》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主要是指点读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习作7》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中的一个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要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打开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练习7》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读报和剪报》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读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天下大事;学做剪报,将报纸进行二次利用,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会本单元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理解并运用本组课文中所出现的很多成语。
3、通过朗读,理解文本,能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4、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品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5、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6、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中的一个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要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7、通过阅读报纸,筛选新闻和归类剪贴,锻炼学生浏览、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8、促进学生读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天下大事;学做剪报,将报纸进行二次利用,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篇目名称
1
训练点
古诗所写情景离学生生活较远,设计中加《古诗两首》 入课外资料进行整合,用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句的写景与诗题的读书形成的反差,使其在自疑中寻求答案。 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每一部分的中心句开展教学,再针对两个事例展开阅读。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朗读体会,“以读代讲,自主学习交流”。
《学与问》 《大自然的文字》 虽为独立阅读课文,课堂上还是引导学生认《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真地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2
二、篇目教学分析
古诗两首
【文本解读】 《古诗两首》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由《冬夜读书示子聿》 和《观书有感》两首诗组成。第一首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第二首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但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鉴、徘、徊”,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4、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资源运用】
1、 介绍诗人陆游和朱熹。 2、 补充阅读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朱熹《春日》、《观书有感其二》。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这篇课文为两首古诗,教学中学生能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从中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并了解“说理诗”的一般特点,能用古诗阐述的道理分析事件。
总课时:两课时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轻松谈话,巧妙揭题。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份书法作品,(先出示,后粘贴于黑板)你觉得这上面的字写得怎么样?(生畅所欲言)这是老师的一个学生写的,几年前,这个学生就特别喜欢欣赏字帖,一有空闲时间,她就反复阅读字帖,但是她写的字却非常难看。有一天,我送她一首诗,读过之后,她恍然大悟,从此,这个同学变了,再后来,她 就能写出今天这样的作品呢!
二、自学质疑,初读古诗。
1.这首诗是什么呢?就是她所写的内容,有这么神奇吗?赶快读读吧!(学生自 由读)
3
2.对于这首诗,你最想提什么问题呢?(预设:作者是谁?诗题是什么?) 三、交流展示,读好古诗。
1.指名朗读古诗。2.小组比赛朗读。 四、互动探究,理解诗句内涵。
小组内共同讨论:陆游为什么要对子聿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五、精讲点拨,深入理解诗句。
1.出示“范字”,再次朗读(指名读,齐读) 2.了解作者陆游。
(1)本学期你曾学过陆游的什么诗,你对陆游有哪些了解?
(2)老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 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 3.理解题目意思。 (1)师生一起读题目。
(2)讨论:题中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 当时的环境。“示”可作
什么理解?他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 4.反复诵读,力争会背。 (1)自由读背。 (2)领读、齐读。 (3)分组读背。 (4)学生闭目轻诵。 (5)指名背、齐背
(6)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7)略谈感悟: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 入相应的诗句)
4.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4
(1)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
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
(2)指名学生背出第二句,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板书:有所成就)
(3)指名背出第三句,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
(4)指名背出第四句,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综合3﹑4两句得出“实践出真知”。
(5)看图:找两个学生分角色扮演。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
预设:
A:陆游觉得子聿书本知识研究小有成绩,但是已经滋生了骄傲的情绪,陆游怕儿子半途而废,所以,提醒他的儿子,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把透彻地
了解书本知识和亲自实践结合起来。 B:陆游想到自己能成为一个诗人、有学问的人,就是因为从小这样饱读诗书,所以,他想把他的经验告诉儿子,让他也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才。
C:陆游是戎马一生的大将军,看到自己年事已高,国家的安全,民族的振兴,都靠子聿这么大的孩子将来得以保证。因此,他激励儿子好好读书,掌握真 才实学 ,长大报效祖国。
D:也许陆游小时侯有些贪玩,现在虽然别人都认为他已经是饱学之士,可他总觉得自己还非常浅薄。所以,他想提醒和自己小时侯同样贪玩的儿子从小就 要认真读书,长大超越父亲。 过渡语: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使诗歌更加丰满起来,我们就好象看见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他立即叫来自己的儿子,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
儿子。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就更好了。投影片出示口头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 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
学生自由组合,创意地演练。推选同学登台,表演。 六、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