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往今来,你觉得哪些是有学问的人?
4、你们是不是有学问的人?
5、你们既会问问题,思维又开阔,怎么不是呢? 二、教学第二段
1、请同学们看图片,这是谁?哥白尼
2、这篇课文讲了哪两个人?你认识他们吗?(沈括)。
3、同学们推荐两位朗读好的同学,读一读这两个人的例子。(两位同学分别读课文2、4自然段。)
4、老师在以前六年级上时,有同学说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你们认为呢?(我认为不是的,因为哥白尼除了问问题还不懈探求,证明他也在学。而沈括在自己观察探索之前也询问自己的妈妈,说明他不仅学,而且问。)
5、从哪可以看出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
生回答第二自然段中哥白尼提出的问题。(板:勤学好问) 6、齐读问题。
7、沈括的学问又是怎么问来的?他又是怎么学的呢?
生:沈括小时候读《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时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却相差这么远?他去问妈妈,可是妈妈的回答却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于是,他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不断寻求答案,终于在一次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才发现是因为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造成了桃花开放的时间不一样。
8、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板:观察思考)
9、现在,老师也觉得那位同学的说法错了。不仅要学,也要问。 10、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有问题吗? (我觉得有问题,中两句话是递进关系。应该是“知识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是……也是”是递进关系吗?这是并列关系。 “学”与“问”到底是什么关系? 11、师问:是不是屏幕上的这句话?
出示: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 12:你们心里真的,却讲不出来。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课文读的不够,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再次齐读这段话。
13、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它们是什么关系?“相辅相成”是什么关系? (相辅相成的意思是: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14、引读“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
11
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15、随便请一位学生问:神七上有几个零件? 老师这算是请教吗?应该怎样请教? 16、说说什么叫“能者为师”。
17、别人能成为你的老师,自己能成为自己的老师吗? 18、师: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在班上,你平时爱向谁请教问题?
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三、教学第三段 1、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除了鸟可以翱翔,还有什么可以翱翔?(人的思想。) 3、同学们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教师课件演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都是在写道理。中间举例。这是明理文。 (板:提出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得出结论)
4、中间的勤学好问事例,同学们还能列举几个吗?(小组讨论) (举例李时珍、孔子等事例。) 5、“学”与“问”到底是什么关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再读:“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四、总结拓展
1、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课前请你们收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谁来交流一下?
2、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12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五、课堂练习:
1、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2、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六、小结
同学们在上课前提出了那么多问题,准备怎么解决? 板书
勤学好问
23、学与问 能者为师 观察思考
提出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得出结论
【课时作业设计】
1、 抄写并背诵相关名言。
2、 说说自己收集的中外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13
大自然的文字
【文本解读】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大自然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容易把握,但本课涉及的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以议为主,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搜集资料、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开启思维,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分析】
1、初读破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方法) 2、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了解说明语言)
3、写读拓展延伸,激发兴趣,训练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资源运用】
附阅读材料 科普创作的巨匠──伊林 1934年,一位青年科普作家见到了高尔基。他们一起讨论了高尔基在《论主题》一文中拟出的主题:“科学怎样使人变成巨人?”高尔基对这位作家说,希望你“对孩子们讲人是世界的改造者,讲人可能达到的和正在达到的高度”。高尔基的思想火花点燃了这个青年人创作《人怎样变成巨人》的激情。1936年起,他同他的妻子谢加尔整整花了10年写成这部三卷本的科普巨著。
这位青年作家就是后来被称为科普创作巨匠的伊林。他编写的《人怎样变成巨人》《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在世界许多国家翻译出版,成为最受欢迎的科普著作之一。《十万个为什么》在我国出过29版,《人怎样变成巨人》也出过8版。
伊林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欢读普希金、罗蒙诺索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他九岁时第一次尝试写过一首火星的诗。儿童时代的伊林还写过火山、热带森林、美洲豹和鳄鱼的诗。
还在上大学期间,伊林就开始为儿童刊物《新鲁滨孙》写化学方面的科普短文。1925年,伊林大学毕业,到列宁格勒涅瓦硬脂酸工厂担任实验室主任,业余时间从事科普创作。1927年,他的第一部中篇科普著作《桌子上的太阳》(中译本名为《不夜天》)问世。在这以后的26年间,伊林创作了近20部中篇和长篇科普作品。其中有一些是与他的妻子合写的。
伊林的科普作品知识性强,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深入浅出,读来使人回味无穷。 对祖国建设的激情、广博的科学知识、高度的文学修养和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使伊林成了科普创作的巨人。
14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在教学中要品味课文语言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的特点,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探索大自然奥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总课时:两课时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文字。今天,让我们跟随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一道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作用,学习做一个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人。(板书)24 大自然的文字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读音情况
(1)出示词语:耸立 预兆 铁砧 青苔 罗盘 小熊星座
指名读词,相机正音,齐读。 (2)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 3、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4、听后交流。
5、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1):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一样和作用。
第三部分(7):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1、指名读第一节。 2、大自然的文字在哪?
3、也就是说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 4、齐读第一节。 四、写字指导
1、重点指导写字“兆”。 2、学生描红。 【课时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1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