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损美性皮肤病的病因
1.一般发病因素
年龄、性别、种族、气候季节、职业、个人卫生、社会因素
年龄---色素性荨麻疹、色素性干皮病;青春期寻常性痤疮、脂溢性皮炎;中老年角化过度、皮肤瘙痒症、皮肤癌。
性别---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黄褐斑、硬红斑;还有妊娠纹、月经疹。男性痤疮、早秃、脂溢性脱发;须疮。
种族---白种人顶泌汗腺及皮脂腺比黄种人多,痤疮、腋臭;白种人皮肤色素少,容易发生日光性皮炎、皮肤癌。黑种人银屑病发病率低。
气候季节---夏季痱子、癣症;冬季银屑病、湿疹加重;春秋多形性红斑、玫瑰糠疹;
职业---演员油彩性皮炎;矿工真菌性皮炎;农民手足皲裂; 个人卫生---头癣、足癣、皮肤干燥、皲裂等;
社会因素---营养不良性皮肤病(维生素A缺乏及糙皮病)较少见,但化妆品皮炎多,因大气臭氧层被破坏紫外线强烈导致日光性皮炎等。 2.主要发病因素
外因:1)物理性因素---温度异常冻疮、烫伤;放射线引起放射性皮炎;太阳光导
致日光性皮炎;长期潮湿、浸渍、搔抓引起皮肤瘙痒、其他的皮肤病。 2)化学性因素---药物、化学原料、染发剂、化妆品、洗涤剂引起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
3)生物性因素---细菌引起疖、毛囊炎、丹毒、脓疱疮、皮肤结核;病毒引起扁平疣、传染性软疣、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真菌引起头癣、体癣、手足癣及深部真菌病
内因:1)遗传因素---鱼鳞病、青少年白发、雀斑。
2) 内分泌因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出现痤疮、多毛;甲减引起皮肤黏液
性水肿;妊娠出现黄褐斑。
3) 代谢障碍—黄色瘤、皮肤淀粉样变、皮肤钙质沉着症等。
4) 神经精神因素---脊髓空洞症及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皮肤营养性溃疡;精
神紧张引起斑秃、胆碱能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多汗症等。
附录 头发的基本结构 头发的基本结构
头发是由表皮的角质层细胞角化而成的特殊组织。 从组织结构来看,头发由毛和毛囊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从外表面上看,头发由发根和发干组成,露出头皮的部分是发干,在头皮下面的部分是发根,它被包裹在毛囊内。 发干和毛根
毛发是表皮向外生长的特殊部分,主要成分是角蛋白。毛干是露出头皮的毛,占整个毛重量的85%~90%;毛根位于头皮下,毛囊内的毛,只占全毛重量的
6
10%~15%,其根部与毛囊下部称为毛球的结构相连接。 毛干从外到内可分为三层:
① 最外层的是表皮层,也叫毛小皮,是毛干的保护层,主要是抵御外界的物理、化学因素对头发的毛发的轻微损伤。它由6~10层长行鳞片状角质细胞重叠排列而成,游离缘指向发梢,不同的发质其形状、结实程度与拉力也各不相同。这种鳞状物质越接近头皮的部分越光滑,相反,越远离头皮的部分越粗糙,越不规则,且受到外界不同程度的各种刺激后,边缘可轻度翘起或破裂。 ② 中间一层是头发的最主要的部分,称为皮质层,是由成束角蛋白链沿着毛干的长轴分布。它决定了头发的弹性、强度和韧性。该层约占整个发茎的一半不到。在该层中还含有许多黑素颗粒。
③最内一层是头发的中心部分,称为髓质层,由皮质层的细胞所围绕,其间充满空气间隙,有一定的阻止外界过热的作用。类似于一根狭长的管道,它深入到真皮之中,有时可深至皮下组织。一根长长的毛囊,其结构十分复杂,为了研究的方便,将它的不同部分给予不同的命名。引起毛发收缩的立毛肌附着于毛囊,其附着点下部称为毛囊下部,其上方称毛囊上部。毛囊下部膨出的部门叫毛球,是头发的发端。毛球的最底部有一凹陷称为毛乳头,它是一团伸入毛球内的结缔组织,含有血管和神经。毛乳头与结缔组织鞘为头发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如果毛乳头被破坏或退化,头发就停止生长,并逐渐脱落。在毛囊上部,还有一个皮脂腺的开口,这一开口处又将毛囊上部分为上下漏斗部和峡部。皮脂腺分泌的油脂由毛孔排出,滋润着头发,并且可以根据其分泌的多少来决定头发的属性,如中性、油性和干性。
第三章 针灸美容的常用腧穴
第一节 十四经脉的美容作用
督脉---振奋全身阳气,促进气血运行, 用于头面、五官的美容保健,脱发、皮屑、瘙痒、脂溢性皮炎;因阳虚所致的毛发稀疏、精神萎靡、面色恍白、肥胖或消瘦。 任脉---冲任之海、调节全身气血,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皮肤干燥或粗糙等,并可调治女性月经不调和带下症;改善体质、强身健体。
手太阴肺经---宣散肺热,扩张皮肤血管、增加皮脂分泌、改善皮肤的营养状况、使皮肤光滑、柔润富有光泽。常用于全身皮肤、手部的保健及头面部的损美性疾病,如黄褐斑、痤疮、酒渣鼻、皮肤过敏等,尤其以肺热为先。
手阳明大肠经---通腑排毒,通经活络,多用于调治皮肤过敏、肤色晦暗、黄褐斑、痤疮、酒渣鼻、皮疹等;面瘫、面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等;肥胖症;习惯性便秘、腹泻。
足阳明胃经---补益气血、调理脾胃、行气导滞,常用于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引起的体质虚弱,形体消瘦无力,面色萎黄,皮肤干枯,口唇色淡,苍白无华;胃肠积滞,排泄不畅引起的形体肥胖或消瘦,皮肤粗糙活油腻不洁,痤疮、便秘,心烦失眠、口疮、口臭;促进乳房发育、丰乳隆胸;皮肤保健护理的基础经脉。
7
足太阴脾经---健脾益气、除湿化痰,常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肌肉松弛、形体无力、面色萎黄、皮肤粗糙,面色无华,口唇色淡;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引起的肥胖、嗜睡,伴有月经不调。
手少阴心经---清降心火、镇静安神,常用于小肠实热、虚热引起的皮肤油腻或干燥,口干口臭;改善面部色泽,如心血不足的面色苍白、指甲苍白或暗紫;改善情绪、消除疲劳、减少皱纹。
手太阳小肠经---疏通经气、濡润肤色,常用于头面部皮肤、五官、神经的病变,改善皮肤过敏、暗疮、湿疹等。
足太阳膀胱经---疏通经气、调理脏腑气血,常用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损美性疾病,如雀斑、妊娠期和产后内分泌紊乱所致的蝴蝶斑,肥胖、消瘦、早衰等,改善皮肤过敏、毛发枯焦、口唇淡白等。经脉循行所过面部、眼区等处的美容保健。 足少阴肾经---益肾补虚、调节阴阳,用于抗衰老,中老年保健;改善过敏体质、色斑、面色晦暗、面部浮肿等。损美性疾病常伴有的妇科病。
手厥阴心包经---宁心安神、宽胸理气;用于安定情绪、消除烦恼,滋润面部皮肤、减少皱纹。
手少阳三焦经---疏理三焦、促进代谢,用于肥胖症、痤疮、酒渣鼻、皮肤浮肿。 足少阳胆经---疏理肝胆、清热泻火,痤疮、面部湿疹;情志抑郁引起的皮肤干燥或油腻、伴有月经失调;头面部美容保健。
足厥阴肝经---疏肝理气、活血化淤,黄褐斑、妊娠斑、痤疮、面色晦暗、面色黧黑;促进乳房发育、缓解乳房胀痛,调节损美性疾病伴有妇科疾病。
第二节 临床针灸美容常用穴位
头面部腧穴
1.印堂
【经别】经外奇穴
【定位】正坐仰靠位或仰卧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除皱洁面、润肤降火、清脑明目
【应用】额部粉刺、颜面热疮、眉间及额头皱纹、斜视
【操作】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说明】消除眉间及额头皱纹必取之穴。还降火明目。 2.太阳
【经别】经外奇穴
【定位】正坐或侧伏坐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功效】益颜除皱、泄热祛斑
【应用】眼角皱纹、额部粉刺、黄褐斑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说明】消除眼角皱纹的要穴。
8
3.鱼腰
【经别】经外奇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功效】清热悦目、明目生眉、疏风通络
【应用】面部皱纹、额部色斑、额部粉刺、眼睑下垂 【操作】平刺0.3~0.5寸
【说明】眉部疾患、面部皱纹、 色斑 4.四神聪
【经别】经外奇穴
【定位】正坐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 【功效】升阳益气、益智安神、养发生发
【应用】头顶脱发、头发早白、失眠健忘、头皮屑多、瘙痒;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5.百会
【经别】督脉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功效】升阳益气、活血润面、益智安神、养发生发
【应用】头顶脱发、头发早白、脱眉、红斑狼疮、斑秃、眼睑下垂、黄褐斑、面色憔悴、失眠多梦、头晕疲倦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说明】美容原理在于升阳益气,阳气升、气血行,容面、毛发得以濡养。 6.承泣
【经别】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正坐或仰卧,眼睛向前平视,当瞳孔直下,眼球下方,眶下缘上方处取穴 【功效】疏风通络、清热明目、除皱养颜
【应用】眼睑浮肿、眼圈发黑、眼睑润动、下眼皱纹、双目无神 【操作】紧靠眶下缘直刺0.3~0.6寸,不宜大幅度捻转提插,禁灸 7.四白
【经别】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视,当瞳孔直下,眶下缘下方之眶下孔中取穴 【功效】泽面除皱、祛风消肿、通络消斑
【应用】面部皱纹、面无光泽、面颊浮肿、雀斑、黄褐斑、眼袋、眼睑润动、下眼睑浮肿
【操作】直刺0.2~0.4寸,不宜灸
【说明】治疗眼睑周围疾患的要穴,结膜炎、麦粒肿、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9
对面颊浮肿效果好。 8.地仓
【经别】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视,于瞳孔垂线与口角平线之交点处取穴 【功效】活血润颜、通络止涎
【应用】口周皱纹、唇缓不收、口角歪斜、面肌痉挛、眼睑润动、口流清涎 【操作】向颊车方向平刺0.5~1.2寸,可灸 【说明】口、眼之疾 9.下关
【经别】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正坐或侧伏,闭口,于耳屏前约一横指处,当颧骨弓下的凹陷处取穴。此穴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功效】益颜祛皱、除斑洁面
【应用】面部皱纹、雀斑、黄褐斑、面部痤疮、面色发黑、面癣
【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
【说明】促进面部皮肤血液循环,改善肤色。 10.颊车
【经别】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功效】通络消肿、行淤泽面
【应用】面部皱纹、颌颊肿痛、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大迎、地仓方向斜刺1~1.5寸,可灸 【说明】面部美容要穴 11.迎香
【经别】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正坐仰靠,于鼻唇沟与鼻翼外缘中点平齐处取穴 【功效】清热散风、洁面润肤
【应用】面部粉刺、湿疹、痤疮;面痒浮肿、面部皱纹、酒渣鼻、口唇歪肿、口唇皲裂、口疮;鼻部疾患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2~0.5寸,禁灸
【说明】面部瘙痒要穴。手足阳明经会穴,肺主皮毛,肺与大肠善清热散风。 12.颧髎
【经别】手太阳小肠经
【定位】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正坐仰靠,于颧骨下缘水平线与目外眦角下垂线之交点处,约与迎香同高。
1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实用针灸美容学(讲义)(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