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清热明目、红润容颜、活血退斑、祛风消肿
【应用】颧部黄褐斑、雀斑、痤疮、扁平疣;面色萎黄、颜面浮肿、目赤唇肿、眼睑润动
【操作】直刺1~1.5寸
【说明】促进局部皮肤的分泌、排泄,使色斑变淡,是治疗面部黄褐斑、雀斑,特别是颧部色斑的必用穴。 13.素髎 【经别】督脉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正中央。 【功效】清泄热毒、升提阳气
【应用】酒渣鼻、鼻塞不通、鼻息肉;低血压之面色苍白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说明】鼻部疾患,升压作用 14.瞳子髎
【经别】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正坐仰靠,令患者闭目,当眼外角纹之止处取穴
【功效】清热明目、除皱养颜
【应用】鱼尾纹、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润动、近视、斜视 【操作】向外方平刺0.3~0.5寸,可灸
【说明】除皱明目,是消除鱼尾纹和老年人保护视力的有效穴位。 15.丝竹空
【经别】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正坐或侧伏,于额骨颧突外缘,眉梢外侧凹陷处取穴。
【功效】明目生眉、润肤除皱
【应用】眉毛脱落、鱼尾纹、眼睑润动、目赤肿痛、视物疲劳 【操作】平刺0.5~1寸,不宜灸
【说明】对鱼尾纹改善比攒竹和鱼腰好。 16.攒竹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正坐仰靠或仰卧,于眉头边缘,入眉毛约0.1寸取穴
【功效】祛风明目、通络
【应用】眼圈发青、眼睑下垂、眼睑润动、眼部疲劳、迎风流泪、近视、斜视 【操作】向下或向外平刺0.5~0.8寸 【说明】消除黑眼圈、眼部疲劳要穴。 17.睛明
11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正坐或仰卧,于目内眦向内0.1寸,再向上0.1寸处,近目眶骨内缘处取穴
【功效】清热明目、疏风通络、除皱养颜
【应用】眼圈发青、眼部疲劳、迎风流泪、内眼角瘙痒、近视、斜视
【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紧靠眼眶边缘直刺0.3~0.5寸,不做捻转提插手法,或只做轻微的捻转手法;不灸。 【说明】美容要穴。 胸腹部腧穴 1.关元
【经别】任脉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仰卧,于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下2/5与上3/5的交点处取穴
【功效】培元泽肤、减肥除皱、益血消斑、健体强身
【应用】面无光泽、面部皱纹、面皮松弛、各类色斑、虚痨体瘦、过度肥胖 【操作】直刺1~1.5寸,可多灸;孕妇慎用 【说明】培补元气,体健则皮肤光泽、色佳。 2.气海
【经别】任脉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仰卧,先取关元,当脐中与关元连线之中点处是穴
【功效】调理气血、润肤消斑、生发养发
【应用】黄褐斑、头发枯黄脱落、面部皱纹、面无光泽、面部浮肿、神衰乏力 【操作】直刺1~1.5寸,可多灸。 【说明】培补元气,改善面容、毛发 3.神阙
【经别】任脉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仰卧,于肚脐正中取穴 【功效】滋阴壮阳、补血养颜、健脾消斑 【应用】面无光泽、面部皱纹、黄褐斑 【操作】禁针,重灸。 4.天枢
【经别】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仰卧,于脐中旁开2寸处取穴 【功效】和营悦面、理气通便、泄热消痤
【应用】面无光泽、面容憔悴、口疮、痤疮、酒渣鼻,肥胖症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12
【说明】擅通腹气、泄热 5.膻中
【经别】 任脉 (1)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 ;(2)心包募穴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仰卧,男子于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之交点处定取;女子则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定取。 【功效】益气除皱、通络丰乳
【应用】面部皱纹、乳房欠丰满或萎缩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背部腧穴 1.大椎
【经别】督脉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正坐低头,于颈后隆起最高且能屈伸转动者为第7颈椎,于其下间处定取;该处约与肩平。 【功效】解毒除痤、清热通阳、行气消斑
【应用】面部粉刺、痤疮、疮疖、脓疱、颜面丹毒、面部湿疹、各类色斑 【操作】直刺0.5~1寸, 高热时常用放血疗法
【说明】擅解湿热毒邪,痤疮、疮疖、脓疱;行气活血、贯通阴阳,各类色斑 2.肺俞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俯伏,于第3胸椎棘突下,身柱穴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养阴润肺、润肤泽毛、调气除痤
【应用】面容憔悴、面色苍白、毛发枯槁、皮肤干燥粗糙甚至皲裂、面部痤疮、酒渣鼻;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说明】肺主皮毛 3.心俞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调理气血、润肤泽面、养心安神
【应用】面色晦暗、面色发青、面色恍白、面色无华、面部粉刺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4.肝俞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于第9胸推棘突下间,筋缩穴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祛风通络、消斑明目、解毒除痤、补血养颜
【应用】黄褐斑、雀斑、蝴蝶斑、妊娠斑、面部痤疮、指甲软而易折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13
5.脾俞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推棘突下,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于第11胸推棘突下间,脊中穴旁开1.5寸处取之。
【功效】健脾消肿、补血养颜、润泽肌肤
【应用】面色萎黄、面部浮肿、面色苍白、面部皱纹、皮肤松弛、眼睑浮肿、面部痤疮、头发枯黄。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说明】脾失健运导致的美容问题 6.肾俞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卧,先取与脐孔基本相对的命门穴,再于命门穴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补肾养发、益气驻颜、聪耳明目
【应用】面色黧黑、各类色斑、头发枯焦、头发早白、头发早脱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说明】补益作用 7.膈俞
【经别】足太阳膀胱经。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俯伏,于第7胸椎棘突下,至阳穴旁开1.5寸处取穴,约平肩胛骨下角 【功效】 润肤红颜、化淤消斑
【应用】皮肤粗糙、毛发枯槁、面部痤疮、黄褐斑、雀斑、酒渣鼻、面色无华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说明】活血祛淤要穴 上肢腧穴 1.合谷
【经别】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效】疏风活血、润面养颜
【应用】痤疮、口疮、面目浮肿、口眼歪斜、齿印肿痛、面部风疹、湿疹、隐疹、面部皮肤粗糙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说明】 大肠合穴,疏理大肠积热
2.曲池
【经别】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屈肘成直角,
14
当肘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功效】清热泻火、养颜除痤
【应用】黄褐斑、面部痤疮、口周皮炎、酒渣鼻、皮肤过敏、皮肤干燥,肥胖症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说明】清泄大肠积热 3.支沟
【经别】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伸臂俯掌,于腕背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桡两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处取穴
【功效】通利三焦、养颜益肤
【应用】习惯性便秘、肥胖症、皮肤油腻粗糙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4.尺泽
【经别】手太阴肺经
【定位】手掌向上,肘部微弯曲,于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肘横纹上取穴 【功效】清宣肺热、润泽肌肤
【应用】面部痤疮、酒渣鼻、荨麻疹、过敏性皮炎 【操作】直刺0.8~1.2寸;或放血,可灸 【说明】肺热引起的美容问题 下肢腧穴 1.足三里
【经别】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功效】补虚养颜、消斑除皱、保健强身
【应用】面部皱纹、面部皮肤粗糙、面部痤疮、各类色斑、皮肤过敏、眼睑下垂、虚羸消瘦、肥胖症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说明】补益气血、双向调节 2.三阴交
【经别】足太阴脾经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或仰卧,于胫骨内侧面后缘,内踝尖直上四横指(一夫)处取穴 【功效】化湿止痒、消肿益颜、益气消斑
【应用】皮肤瘙痒、面部浮肿、面色萎黄、黄褐斑、眼睑下垂、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妇不宜针 【说明】脾、肝、肾三经引起的美容问题。 3.血海
1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实用针灸美容学(讲义)(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