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j?1pj);进一步规定某次事件中,备用救援资源量一定大于需求资源量,也就是说资
源调配过程中不会出现无资源可调的情况(m?n)。这种规定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是合理的。
规定2:一般情况下,某种资源的整体调配过程由若干次调配活动组成,一次调配活动只能针对一个单位,每一次调配活动的结束都意味着下一次调配活动的开始,这样第i次调配实际上就是调配优先权排在第i位的救援单位的资源。
规定3:规定第i次实际调配数量的取值范围:ai??0,pi?。ai?pi意味着第i次调配活动中,优先权为i的救援单位的实际可用资源全部被派出(参与救援)。ai?(0,pi)表示i次调配活动中,优先权为i的救援单位的实际可用资源只有部分被派出(参与救援)。ai?0则表示第i次调配活动中,优先权为i的救援单位的资
源没有被派出(参与救援),允许ai?0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资源调配过程中,在决定让第i个单位的资源参与救援时,却联系不到该单位的负责人或者该单位的全部物资恰好已经被派去执行别的任务,就直接将该单位的实际调配数量置0,这样可以使资源调配高效有序的进行,从而保证整个救援过程顺利的完成。
有了上述的规定和假设,我们可以描述某种资源的动态调配过程(图4.3)。需要重点说明的是,资源调配清单是随着调配过程的进行而动态更新的,最重要的是每次调配活动都要更新各救援单位的计划调配数量tij,这里重点介绍一下tij的具体取值和算法。
11
初始数据M?某种资源的需求总量i?0,j?0,a0?0,A0?0,B0?M计数器加1i??更新调配清单tij?第i次 调配时,各相关单位的计划调配数量计算第i次调配该资源时,需要调配数量Ai??akk?0i(前i-1次实际 调配的总数量)进行第i次调配ai=第i次该资源的实际调配数量Bi?M?Ai?1(第i次调配时需要调配的总数量)YESBi>0NO该资源调配结束m?i:(总调配次数)
图3.1 资源的动态调配过程图
Bi,j?i??j?1引入变量Cj,令Cj??(公式3),则Cj就表示该资源进行第i次调配时,理论
B?p,j?i?i?ll?i?上计算的对第j个单位进行调配时,仍需调配的总数量。那么第i次调配时,第j个单位的
计划调配数量tij可以这样计算得到: (1)当
?0, Cj?0?j?i时,tij??Cj,0?Cj?pj?p, C?pjj?j (公式4),其中i?1,2,?,m表示第i次调配。
(2)当j?i时,令tij??,其中i?1,2,?,m表示第i次调配。之所以令tij??,,是因为在第
i次调配时,前i?1个单位该资源的调配活动均已经结束,也就没有必要再记录他们的计划
调配数量。
??,j?i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该资源的计划调配数量矩阵:Tmn??,其中i?1,2,?,m (该资
t,j?i?ij源从调配开始到调配结束,调配总次数是m);j?1,2,?,n (拥有该资源的救援单位共有n个)。根据前面的规定m?n,该计划调配数量矩阵由两部分组成:Tmn?(Tmm|0),其中方阵Tmm是核心,0矩阵是辅助部分,共n?m列。很显然,Tmm是一个上三角阵,并且对角元
12
素tij代表第i次调配该资源时的真正有价值的计划调配数量,因为第i次调配实际上就是调配优先权排在第i位的救援单位的资源(参见规定2)。
相应的,如果将定义的ai扩展成aijaij表示第i次调配活动结束后,第j个单位的实际调配数量(即决策后的调配数量,包括前i?1的调配数量),那么就可以得到该资源实际调配数量的矩阵:Amn???aij,j?i?0,j?i,其中i?1,2,?,m (该资源从调配开始到调配结束,调配总次
数是m);j?1,2,?,n (拥有该资源的救援单位共有n个)。同样,该资源实际调配数量矩阵也由两部分组成:Amn?(Amm|0)其中方阵Amm是核心,0矩阵是辅助部分,共n?m列。很显然,Amm是一个下三角阵,并且对角元素aii代表第i次调配该资源的实际调配数量,因为第i次调配实际上就是调配优先权为i的救援单位的资源(参见规定2)。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计划数量调配矩阵Tmn和实际调配矩阵Amn只是某一种资源的调配矩阵,如果多种资源同时调配,那么需要将矩阵进行扩展。多种资源的调配过程实际上就是并行处理多个单资源调配的过程。 3.3.2.2 机场应急救援时间模型
对于救援系统而言,救援时间的研究为救援成功提供先决条件,所以对事故紧急救援时间的统计性分析、缩短这一时间日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图3.2表示进行事故救援后,通过减少事故总的持续时间所带来的延误改善示意图。其中,t0表示事故发生时刻;t2表示没有事故救援系统时,事故被发现和处理的时刻;t2’表示没有事故救援系统时,事故的影响完全解除的时刻;tl表示有事故救援系统时,事故被发现和处理的时刻;tl’表示有事故救援系统时,事故的影响完全解除的时刻;四边形ABCD的面积就是由于运用事故救援系统所带来的延误时间减少量。由此可知,及时有效的救援措施,可以大大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减少延误 [25]。
NCDOABt0t1t1't2t2't
图3.2 减少事件持续时间后导致的延误减少量
Figure3.2 delays reduction caused by reducing the duration of the event
应急救援时间重要节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指挥中心接到报案时间、救援人员出发时
13
间、救援人员到达现场时间、事故现场施救与恢复机场运行时间。这一救援时间可被划分为:事故发现/报案时间(事故发生与指挥中心接到报案之间的间隔时间);反应时间(指挥中心接到报案与救援人员到达现场之间的间隔时间);现场施救与清理时间(救援人员到达到现场与事故现场清理完毕之间的间隔时间);机场运行恢复时间(事故现场清理完毕与受影响跑道、滑行道恢复正常使用之间的间隔时间)。交通事故紧急救援时间各阶段划分如图3.3所示。
事故发生指挥中心接到报案救援人员出发救援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施救与恢复运行准备时间赶赴现场时间发现/报告时间反应时间现场施救与清理时间事故救援时间
图3.3 事故紧急救援时间各阶段划分
Figure4.2 the division of the accident emergency rescue time Phase
1) 事故发现/报告时间模型建立
事故发现/报案时间是由事故发生时算起,到指挥人员接到报案为止。目前,我国机场区域发生事故后,对于事故的发现/上报,主要还是基于人员自动报案(其中人员主要包括:空管部门,航空公司及机场相关保障单位);指挥中心监控人员监控发现等方式。
事故发现/报告时间主要可分为报告反应时延,接报反应时延和事故报告三部分。其中报告反应时延设为
t报告反应时延?t报告时刻?事t故发生时刻;接报反应时延设为
t接报反应时延,则
t接报反应时延?t接报时刻?报t告时刻,事故报告时间设为
t事故报告[26]
设事故发现/报告时间为t1,则
?人员自动报案 case1t1??监控中心监控人员监控发现 case2
则不同事故报告途径的报告反应时延如表3.1所示,不同事故报告途径的接报反应如表3.2所示。不同事故事故报告过程如表3.3所示。
14
表3.1 不同事故报告途径的报告反应时延
Table3.1 the report to the Police response delay of different way to accident report 人员自动报案 监控中心监控发现 取决于报告人报告反<5sec T报告反应时延 应时延
表3. 2不同事故报警途径的接报反应时延
Table4.2 the report to the Police response delay of different way to accident report 电话 无线对讲机 <10sec <5sec T接报反应时延
表3.3 不同途径的事故报告过程用时
Table4.3 the received Police response delay of different way to the accident report 事故报告过程 电话 无线对讲机 <5sec T事故报告 取决于报告人报告能力 由以上分析,得出t1?t报告反应时延?t接报反应时延?t事故报告。由上述分析可知,考虑到事故发生时
时间特征变量、环境特征变量、监测设备及手段性能变量,采取差异性评价指标,得到t1?2分钟[5]。
2) 反应时间模型建立
反应时间的计量从指挥人员得到事故的报告时起,到救援人员到达事故现场为止,其构成包括准备时间和救援人员赶赴现场的时间。其中准备时间又分为确定所需资源及人员的时间以及相关部门之间联络的时间。
设反应时间为2,则
?准备时间tat2??赶赴现场时间tb
t准备时间以消防部门为例计算ta消防:
假设消防车、消防器材、消防人员分别由不同的工作人员负责准备,设各自准备时间相互独立的(即消防车、消防器材和消防人员的准备是由不同人员同时进行),则:
ta消防?ta消防车?ta消防器材?ta消防人员
其中
ta消防车为消防车准备时间;
ta消防器材ta消防人员为消防器材准备时间; 为消防人员准备时间。
x1,x2,??,xmn1,n2??,nm设消防车种类分别为辆准备时间量为
rq1,q2,??qp,事故救援对应所需数量为
y1,y2,??yp,对应车
ta消防车1,ta消防车2??ta消防车m;消防器材种类为;事故救援对应所需数;消防人员所需数量
,对应器材准备时间为
ta消防人员ita消防器材1,ta消防器材2??ta消防器材m为消防人员,对应人员准备时间为的,则:
。假设各种消防车、各种器材准备时间是相互独立
1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机场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主体(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