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优支持公共事业等相关行业中自身现金流充裕的项目。要围绕新型城镇化下所拉动的消费信贷和服务业,促进消费金融、理财等零售业务的开展,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和整体效益。城镇化项目主体涉及政府平台和房地产企业的,必须符合相关政策及监管规定。
四、行业投向政策
一是全面进入服务业。要尽快在服务业领域打造我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强化风险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在现代物流、医疗卫生、教育服务、现代旅游、新闻出版、文化创意、信息软件等七个核心服务行业取得长足发展。既要关注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更要关注物流、养老保障和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既要保持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相对优势,更要加强对消费性服务业的研究和支持;既要善于对重资产型服务业给予金融支持,更要提升对轻资产型服务业的服务能力。
二是在传统行业中寻找最有价值的客户。国民经济所有行业都存在业务发展机会。我行必须巩固和提升在优势行业中的市场地位,在主流行业中寻找优秀客户,并善于做深做透细分行业领域,挖掘最有价值客户群体。关注批发业(钢贸、煤炭、建材、汽车等)、制造业(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等)、采矿、能源等行业性风险,对其中风险突出的钢铁贸易、煤炭经销、建材批发和原材料生产等行业严格准入,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
11
三是控制房地产融资总量,防范系统性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明显加大,应高度重视行业系统性风险和开发商资金链断裂风险,要按照“控制总量、区别对待、提高准入、强化管理”的原则,更加审慎地开展房地产信贷业务。严格实施房地产业务表内外全口径总量控制;关注房地产市场分化风险,信贷投放向成交活跃的大中城市倾斜;重点支持实需普通住宅,严格控制商业地产项目;提高项目和客户准入标准;严格抵押和封闭管理,强化存量贷款风险监控和管理。
四是践行绿色信贷,严格限制产能过剩行业融资需求。将绿色信贷理念贯穿到化解产能过剩的全过程,确保我行信贷投向符合技术升级要求、碳排放约束和绿色标准的领域,大力支持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要着力优化客户结构,重点支持竞争力强、在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的企业,主动退出营状况不佳、市场竞争力不强、产能落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持风险底线,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严禁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对未取得合法手续、不能依规补办相关手续的建设项目,立即停止授信审批、贷款发放和支用;不得通过理财、保理、供应链等其他方式对不符合我行授信政策的产能过剩行业客户变相提供融资。
五、客户投向政策
一是积极通过总对总战略合作,深度挖掘战略客户综合服务收益。战略客户是我行公司授信业务的重要客户群体之一,通过大客户
12
经营重心上移、主动授信、量身定制个性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战略客户在我行的综合收益。同时,有选择的退出部分谈判地位不对等、议价空间不大、综合收益偏低的大型客户。
二是坚持“橄榄型”客户定位,突出中型企业的核心地位,将其作为我行特色化核心客户群体。通过加大对中型企业信贷支持,围绕经济转型、民生经济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心,在高新技术、新兴战略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逐步培育一批处于产业上升周期、成长快、具有发展前景、能够形成稳定银企关系的中型企业。
三是稳健开展小微型企业授信。对小型企业,重点开展成长型小企业授信业务,按照适度授信原则,授信额度与企业现金流匹配,并具有有效资产抵质押或具备良好资质的第三方担保。
对微型企业,深化 “零售化、小微化”转型,重点支持500万元以下特别是200万元以下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提高客户粘滞度,为零售带来综合收益;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即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
经济下行期,要高度关注小微企业授信风险,并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本地化经营,原则上只在经营机构所在地辖区内开办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二是专业化经营,原则上应有专门从事小微企业营销、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的团队集中开展小微企业授信业务;三是坚持第一还款来源为主、第二还款来源为辅的原则,并做实风险缓释措施;四是收益覆盖风险;五是坚持刚性退出制度。
13
四是以贵宾客户和财富客户为核心,积极拓展零售业务。加大对“三高”(财富存量高、收入增长速度高、投资理财需求高)型中高端贵宾和财富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
五是积极拓展金融同业客户。要按照“积极稳健、风险可控、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原则开展同业授信业务。积极支持综合实力强、业务合作紧密、能给我行带来综合收益的金融同业客户;择优支持地方性中小型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支付结算、财富管理、资本及资产负债结构优化服务、外汇代理服务等全面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在符合监管部门规定的前提下,优选交易对手,探索同业创新业务。
六是控制政府平台融资总量,防范系统性风险。坚持“总量控
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原则,严格执行政府融资
平台表内外全口径总量限额管理政策,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回避高风险政府融资平台业务。客户及项目要求符合监管政策,原则上应提供房地产抵押、收费权质押等合法有效担保,项目上重点支持自身现金流充裕的水、电、气等公用事业项目。要关注土地制度改革对土地储备贷款及其他平台贷款的影响。
七是规范集团和关联客户授信管理。无论有无合并报表或在法律上是否有明确的关联关系,对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所有企业,都应按集团管理,统一控制授信总量,防止通过分散方式过度授信。授信主体应主要选择集团内的核心企业,对集团内非核心企业授信应落实实际控制人担保、核心企业担保、足值抵质押等有效风险缓释措施。
14
八是严格控制担保公司担保的授信业务。加强合作担保机构准入管理,重点与股东实力强、管理规范、担保行业经验丰富、客户基础较好、与银行具有良好合作记录的担保机构进行合作。严控担保公司担保放大倍数和担保业务集中度。
六、产品投向政策
一是坚持低资本消耗型产品定位。要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具有领先地位的优势品牌产品,重点发展供应链金融、投资银行业务、贸易融资、金融市场业务、汽车金融业务和托管业务。
二是积极创新零售信贷产品,推进“大零售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围绕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开展房产抵押综合授信、质押综合授信、标准化小微企业贷款、POS贷、信用卡单笔\\账单分期等业务,以创新的意识和产品,尽快形成我行零售业务核心竞争力。
三是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加快非主流业务主流化,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差异化市场定位和特色产品服务,打造独特市场价值,大力发展“非主流”业务。要重点发展公司板块的国内信用证、保理业务,零售板块的代理、出国金融、保管箱业务,金融市场板块的票据、贵金属业务,以及资产托管和年金业务,把这些业务做大,做成全国性市场,形成新的盈利来源。
1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2024年信贷政策-中信银行(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