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各市县(区)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点大全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四川省各市县(区)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点大全

一.单项选择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140。

3.“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裨性的联系”属于——意义学

习。

4.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5.一般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前一道另一种学习中去是一般迁移。

6.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是大致相等。

7.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属于概念学习。

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9.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其条件反应。

这是条件刺激的泛化。

10.在操作技能形成的操作熟练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11.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12.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13.发现学习是属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4.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叫做——动机。

15.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

16.完形——顿悟学说的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

17.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可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18.个人应用一系列的人组织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问题解决。

19.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

20.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形成性评价。

21.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工作关系。

22.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23.以无序、随意、放纵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模式属于放任型。

24.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模式是民主型。

25.在专制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

26.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7.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

易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28.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是教师行为中心理健康的表现。

29.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30.为了保证和促进课堂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1.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32.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

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事学生的——受教育权。

33.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

的安全措施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34.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必然的选择。

35.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

36.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考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

37.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

38.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 1 -

39.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

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

40.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41.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42.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时间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

大类课程。

43.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4.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往。

45.学科教学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46.课程不是教学的权威。

47.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心去实施教。

48.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服从。

49.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0.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2/3时间的活动。

51.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确立教育目的。

52.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53.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

54.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

55.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56.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课程标准。

57.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

5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59.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是对教材的正确理解。

60.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自主、合作、创新。

61.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是: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62.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63.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64.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

者。

65.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66.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

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67.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的增删教材。

68.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师生的交往互动。

69.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

人才观和教育观。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70.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包括:问题性、开放性、过程性。

71.新一轮课程改革嗦遵循的主导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72.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构成。

73.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教育功能观的转变,教师观的转变,学生观的转变,教学观的转变,评价

观的转变。

74.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75.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

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76.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 2 -

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标准,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课标知识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77.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正确的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

78.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79.课程改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80.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81.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8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

即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83.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

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84.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

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8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教育法。

86.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义的成语是三言两语。

87.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88.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89.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十五大。

9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91.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92.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养。

93.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94.“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四川省各市县(区)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点大全在线全文阅读。

四川省各市县(区)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点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fanwen/128889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