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96.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完善个性,
展现个人魅力。
97.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98.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99.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
100.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教师放在中心位置。
10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意义更大。
10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103.关注每一位学生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104.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105.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106.“教师让学生学会认识,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107.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108.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多元性。
109.“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灵活性的特点。
110.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111.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自评与他评。
112.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学会认知。
113.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114.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
- 3 -
115.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116.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117.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118.不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119.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120.教师的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121.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122.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由举办者确定并予以保障。
123.侮辱、殴打教师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4.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教师申诉的30日内,作出处理。
12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予以补贴。
126.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属于教师享有的权利。
127.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28.教师应当履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12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30.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修养。
131.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教师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1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1995年9月1日起实施。
133.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
134.1632年,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大教学论》。
135.音乐不属于骑士七技的范围。
13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环境。
137.学校体育的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138.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39.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40.布鲁纳嗦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141.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142.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校教育。
143.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班主任工作。
144.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以教学为主。
14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施行一般认为是在清朝末年。
14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大学》。
147.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杜威所持观点是:教育无目的论。
148.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模仿。
149.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150.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
151.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 4 -
15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153.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中。
15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陶冶教育的德育方法。
15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156.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157.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形成了正确舆论。
158.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教育论》。
159.“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赞科夫。
160.“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161.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6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地方。
16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时间做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
16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165.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66.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167.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选择性。
168.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自我实现需要。
169.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170.“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应急。
171.“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独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
172.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
17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能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
174.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成为首因效应。
175.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176.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177.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胆汁质气质类型的特点。
178.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情叫原型。
179.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教育学。
180.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81.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182.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183.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184.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回忆。
185.“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主体性、示范性。
186.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定势。
187.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自然适度。
188.“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道德意志。
189.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190.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191.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常模。
192.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模象直观。
193.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操作熟练。
194.出乎意料的夸张场景下嗦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应激。
- 5 -
19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196.人们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197.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必修课程。
198.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的个性心理条件。
199.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性。
200.一般地,教学中的感知可以区分为直接感知、间接感知。
201.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心境。
20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四川省各市县(区)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点大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