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首先,这是从历时性方面来看文化的条件,因为我们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多是通过语言;另外,从理论性更强得多的观点来,语言之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的条件,是因为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材料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材料是属于同一类型: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 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强调的是文化对语言的决定作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强调的是文化的从属关系;那么,语言是文化的一种条件这一观点,强调的则是文化对语言的依赖性,强调的是语言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美国人类学家本杰明。沃尔夫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背景”,他称之为“背景现象”或“背景知识”。他的“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即既定规则。沃尔夫的回答是:因为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 于是,我们获得关于语言与文化的一种新型关系的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闭地受到语言本身制约的。(语言是人类的表达系统,它表达人类对世界的“切分与轮廓”。不同的语言对世界的“切分与轮廓”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所谓“语言世界观”。语言的本质,就在人的认识系统与表达系统的关系之中。
第二节 审美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文化领域 文化的核心是人的活动,文化即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文化最基本的分类大致有三种:一是科学、二是哲学、三是文学 文学的本质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文学与哲学、科学的最大不同。文学是人在审美领域的文化活动。但这里所谓的“现实”是通过语言的折射获得的;因此,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转化成人与语言的审美关系。文学的审美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对语言的审美实现的。总之,语言既是科学的“背景”、哲学的“背景”,也是文学的“背景”。科学、哲学、文学等等,都是在语言的“背景”下展开的不同领域的文化活动。语言与
它们的关系,是“背景”与“领域”的关系。
第三节 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语文课实际上也可理解为“文学(语言)课”和“语言(文章)课”这样的一种组合。文学课,我们学文学;在学文学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语言,这种语言学习主要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考虑的。汉语课,我们学语言,这种学习必须通过文章教学来实现,不管是文章教学还是语言教学,都从语用的角度来考虑的。
汉语教学 文章学习 语用知识教学 文学阅读文学写文学史知文学理论知教学 作教学 识教学 识教学 写作阅读日常语用文学语用文学审美教学 教学 教学 知识教学 知识教学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文学知识教学 文学教学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对西方学校课程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其理论观点或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休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和心理过程。第二、主张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第三、行为主义也正是由于囿于“刺激与反应联结”这一封闭的理论体系之中,因而在心理学的实际研究中又明显地表现出“还原论”倾向,即认为有机体的任何复杂的行为都可以还原(或归结)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简单结合。(言语行为就是一种言语连锁,是语言言文字或声音符号按照一定的固定不变的顺序建立的联系。)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之间关系:第一、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与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语文课程的学习结果则是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因语言刺激一反应而形成的言语行为。。第二、在语文课程的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在编制教材时,将知识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
项目,然后将这些知识项目组合成一夽前后衔接、逐步加深的训练程序,让学生按照这个程序循序渐进地学习每个知识项目;在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和矫正补救的机会,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有的知识项目,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因些教材组织的逻辑性和序列性是实施程序教学的关健所在。(按照程序教学原理,在编制教材时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小步子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提供及时反馈原则;)第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语文课程始终伴随着强化,那么如何进行强化呢?首先,应针对学习活动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考虑使用恰当的强化物。此外,还应注意对强化进行有效的安排。)第四,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在语文学习测量方面,行为主义者主张应该着重测量学生言语行为的变化状况。在强调注重对学生要观察的言语行为进行测量的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成推崇客观性测验。所谓客观测验,其主要特征是测验者首先制定一套明确的、标准化的评分规则,然后,用此规则去评价学生。评价严格按照评分规则进行,不因学生与教师知识结构和个性特点的不同而受到影响。 客观性评价的弊端:对语文课程而言,它比较适合语文基本常识和名句名篇记诵的测量,但是用它来测量评价语文高级技能(如篇章的阅读理解、作文)和情感态度是不当的,不得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发挥,也会使阅读教学走上机械教条的歪路。) 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的人的本性与社会的关系,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分析和研究人性。第二、主张心理学研究要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的个别差异,重视研究特定个体的心理特点。第三、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要与研究对象相适应。 用该理论审视我国的教育,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其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际的人生需求。其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其三、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独立地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一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