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一(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11-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学习情境、生活情境对学习者建构意义的影响。)第四、在语文评价方面,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将对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建构主义的教学评价应该遵循这样几条基本原则:1、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2、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建构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3、强调知识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评价必须考虑学习以发生时的具体背景;5、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应该确立多种形态的评价标准包括以社会协商建构意义的标准6、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性质 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 历史上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观点尽管众说纷纭,但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一是工具性,二是工具性和思想性(或文道合一)三是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四是人文性,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假如从争论的话题加以考察,则集中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共识:第一、“本期的语文教育改革家都认同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主要的”第二、绝大多数又“不赞成以语文本身为国文教学的唯一目的”)(二、新中国成立后17年——“文”与“道”(也就是语文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而切入口是教学。1956年颁布《教学大纲》。第一、“文”“道”的提出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社会政治的回响,它与其说是个“理论研究”的问题,不如说是“统一认识”的运动。第二、语文教学进入闻风而动的时代。(三)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工具性”与“思想性”(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第一、一些语文教材追求的所谓的“科学体系”,被发现是一个误区。第二、定位在教法探索的种种“语文教学模式”,被发现多数很难移植,有的还蜕变为个人的教学“艺术”表演。第三、20世纪50年代以来养成的语文教学闻风而动的习惯,在恢复高考以后形成了坚固的“应试教育”主心骨,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令人生厌的考试机器。) 反思1980年代以来的语文教育,一方面,我们看到,我国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迄今为止基本上还

是经验型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更多的是在涌流中涌动,是别人怎么教我怎么教、时兴怎么教我怎么教,这表现了我们语文教育理论的软弱,也反映了“理论”在实践中的真实遭遇。另一方面,“工具性”的指称是否适宜,“兼有”或“统一”的论证是否合理,乃至脱离实践关起门来作语义思辨的性质研究方法是否对头,这些都需要作学理的考察。对“工具”“思想”的价值取向,更应该站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立场,重新作一审视。) (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框架(至90年代,语文教学的研究可以说获得了自觉,这里有两个标志:一、形成了以演绎的方式来构想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案的思路,着力处开始放在原创理论的打造,学术视野较为开阔,逻辑思辨力有明显的提升。二、成系统、有规模的研究,成为自觉的追求,逐步形成了多家语言课程与教学的学派理论。 但是这一时期的语言教育研究也明显地受累于历史的重负,带有三大缺陷:一,研究的抽象“逻辑起点”往往从“语文”的释义开端,确定语言/言语,工具/人文的一端来构造理论——实际上是构造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方案。第二,并不意识到自己是学派理论,而试图成为“唯一的表达”。第三、所构想的方案简陋粗略,本应在小范围内实验以充实完善,却急于冲击语文教学实践,沿用的仍然是“病根”——“药方”这种震荡替换式的改革思路。)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二元融合 进入21世纪,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标》对课程的性质作了如下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具体说,在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实现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是课文内容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对它们所作的阐释、评价。或者扩大一点,是由读什么、写什么、听什么、说什么中的“什么”来进行的。第二、是通过语言本身,即语言内涵的“人文性”——汉民族的文化意识。第三是通过读、写、听、说的行为即怎么读、怎么写、怎么说、怎么听。第四、“人文性”还有更深一层含义:之所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人文”,都是经特定的价值观“筛选”的结果。 至今未歇的“语文学科性质”论辩,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以下积极作用:第一、用“人文性”涵盖“思想性”,“人文性”得到正当的关注;第二,语文教育研究经历了逻辑力的锻炼,这预示着“我了尽两句”式的研究将逐渐失

去市场;第三、明确揭示课程取向问题,促使人们更直接地思考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多元性;第四、为树立“唯一”“正宗”目的的“语文科性质”论辩,研究方法上是错误的。 三、基本特点的三大表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些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又有哪些具体表征呢?(一)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对于“人治”的汉语来说,离开了语感就几乎寸步难行。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把人质兼美的课文语言通过审美移情对象化为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语感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汉语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它不可能突飞猛进,而只能潜移默化,语文学科的移情性由此而显得特别重要。)(二)、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大语文”与“小语文”结合,要求中学语文教育必须突出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增强语文的应用性。做到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三)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为确保这种全面的基础性,防止出现专业性语文学习的倾向,语文教材必须是基础的、规范的。语文实践也必须以基础应用为主。)总之,就其最终目的来看,语文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就其突出的个性来看,语文学科具有深刻的审美移情性;就其重要地位来看,语文学科具有全面的基础性。这些特性决定了语文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其过程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其程序具有从整体到局部的特征。 第二节 语文课程理念 一、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各科课程标准,标志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质性地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7次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与以往的不同之处,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确立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体现时代精神的基础教育课程新的价值观,根治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弊病,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二、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贯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意味着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追求下列课程理念:(一)、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一(3)在线全文阅读。

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一(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6006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