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侧的推力轴承撑板。
不要在推力瓦块和推力盘间插塞尺来检查轴向间隙,这样测量不准且可能损坏轴瓦 的巴氏合金率表面。
(18) 将端盖用六角螺钉固定到轴承支架上,检查轴向间隙时将轴向传动端靠足,
使得推力盘紧紧贴在内侧推力瓦块上,用塞尺测量外推力轴承衬边和端盖的报力轴承室处内壁间的间隙。原始轴向间隙值(参见图22、图23)对任何可测到的变动都应找出原因,取去端盖;在安装推力轴承罩之前,必须确保测温探头导线的塞头位于下半轴承支架的槽内;
(19) 装上推力轴承罩,用定位销和螺钉来定位和固定; (20) 装上上半部分径向轴承;
(21) 装上轴承压盖,安装时保证轴承的防转销正确就位,然后用销钉和螺母将轴
承压盖定位和固定于轴承支架上; (22) 装上上部分挡油圈;
(23) 装上自由相轴承支架盖,用定位销和螺栓、螺母将其固定到轴承支架和大端
盖上,取下起吊工具和吊环;
(24) 将对开润滑油密封圈和弹簧装到端盖的糟内,用内六角螺钉装上挡板夹住润
滑油密封圈;
(25) 在端盖上装上两个新的O型圈,在轴承支架上装上端盖,用螺钉拧紧,螺钉
拧紧力为130N.m;
(26) 装上联轴器,并装上联轴器护罩; (27) 装上和接好仪表和小口径管道;
3.3. 检查轴封
3.3.1. 传动端轴封(参见图22、图23)
(1) 按3.2.1节所述步骤(1)到(8)取下传动端径向轴承;
(2) 拆下紧固联轴器螺母的螺钉,用专用板手拆下联铀器螺母; (3) 拆下泵轴上的半联轴器,取下联轴器涩和其上的固定螺钉; : (4) 拆下铀承支架上的紧固螺栓螺母和定位销,拆下传动端轴承支架; (5) 在轴上标好抛油环的位置,然后松开紧定螺钉,从轴上拆下抛油环; (6) 拆下紧固传动端托板的螺栓,拆下传动端托板; (7) 用专用工具旋下传动端锁紧螺母和抛水环螺母; 注:传动端螺纹为左旋。
(8) 拆下紧固密封衬套的螺栓,拆下密封衬套; (9) 用专用工具抽出密封轴套;
(10) 检查密封轴套和密封衬套有天损坏,测量轴套外径和衬套内径,得到其径向
间隙,若间隙值超过4.4.6节表中所列的更换间隙值,更换新的轴套和衬套; (11) 换上所有新的O型圈;
(12) 装上密封衬套,用螺栓把村套紧固在进口端盖上; (13) 装上密封轴套,到位;
(14) 旋紧抛水环螺母和锁紧螺母; (15) 装上传动端托板,紧团螺栓;
(16) 在抽上套上抛油环,将其滑在拆开对所标的位置,拧紧紧定螺校;
(17) 装上传动端轴承支架,用定位搞定依,并拧紧与进口端盖的联接鳃栓及母; (18) 按3.2.1节步骤(10)到(14)装上传动端径向轴承;
(19) 装上联轴器键并用螺钉定位,拧紧,然后装上半联轴器,
31
3.4.
3.5.
(20) 用专用板手轻上联轴器螺母并且拧紧,用锁紧螺钉钡紧联轴器螺母; (21) 装上齿轮联轴器,并装好护罩; (22) 装上所有.41门径管道和仪表。 自由端密封(参见闻22、图23)
(1) 按3.2.2节步骤(1)到(15)拆下自由端的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
(2) 拆下自由端轴承支架与大端盖间的紧固螺栓和螺母及定位销,拆下轴承支架; (3) 弄平推力盘锁紧垫圈的舌片,用专用板手取下推力盘螺母和取下锁紧垫圈; (4) 加热推力盘轮毅,用推力盘拆卸工具将推力盘从轴上拆下,拆下推力盘健; (5) 在轴上标好抛油环的位置,然后松开紧定螺钉,从轴上取下抛油环, (6) 拆下紧固自由端托板的螺栓,拆下自由瑞托板; (7) 用专用工具旋下自由端锁紧螺母和抛水环螺母; 注:自由端螺纹为右旋。
(8) 拆下紧固窃封讨套的螺栓,拆下密封衬套; (9) 电专用工具抽出密封轴套。
(10) 检查密封轴套和密封衬套有无损坏,测量轴套外径和衬套内径,得到其径向
间隙,若间隙超过4.4.6节表中所列更换间隙值,更换新的铀套和衬套; (11) 换上所有新的O型圈;
(12) 装上密封衬套,用螺栓把衬套紧固在密封箱体上, (13) 装上密封轴套,到位;
(14) 旋紧抛水环螺母和锁紧螺母; (15) 装上自由端托板,旋紧螺母,
(16) 在轴上套上抛油环,将其滑到拆卸时所标的位置,然后用紧固螺钉将其固定
在轴上;
(17) 在轴上装上推力盘健,加热推力盘轮毂,然后将推力盘装上轴,到位,马上
拧上推力盘螺母,将其紧紧的顶在推力盘上;
(18) 当组件冷却后,拧下推力盘螺母,放上新的锁紧垫圈,拧上推力盘螺母,用
专用扳手拧紧螺母,然后用锁紧垫圈锁住;
(19) 将自由端轴承支架装到大端盖上,并用定位螺接螺母拧紧; (20) 按3.2,2节步骤(16)到(27)装上自由端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 检查轴向运转位置和推力轴承间隙(参见图22、图23)
应在传动端和自由端的托板、锁紧螺母、抛水环螺母及轴承支架拆下后,进行本项 工作,进行时联轴器护罩和联轴器应拆下来,并自始自终将芯包转子部分在泵的两 端适当地支撑好。
(1)在传动端上必须安装轴承支架和径向轴承下半部;
(2)在自由端上必须安装轴承支架、径向抽承下半部、推力盘、键、推力盘 螺
母和锁紧垫圈及端盖;
(3)按下述方法检查轴向运转位置: (a) 将转子尽可能的向泵传动端靠足,以推力盘的外侧项为基准,在自由端轴
承支架的水平中分面上画一道线; (b) 将转子尽可能的向自由端靠足,用相同的基准,在自由端轴承支架的水平
中分面上再画一道线,测量两线之间的距离,该值应该是约8mm; (c) 在轴承支架内放上内侧的推力轴承撑板、推力瓦块和推力轴承材垫(调整
垫),将转子再向传动端尽可能的靠足,在自由端轴承支架的水平中分而上画第三道线(以相同的基准)该线到内侧那条线之间距离应是约4mm;
32
(4)按下述方法检查推力轴承间隙:
(a)在轴承支架上装上外测的报力轴承撑板、报力瓦块和推力轴承衬垫(调整
垫);不能将塞尺塞进推力盘与推力瓦块之间来检查轴向间隙,这样测量不准,而且会损坏批力瓦块的巴氏合金表面。
(b)按以上所述方法移动泵轴并仔细测量问距来检查轴向间隙,也就是说,移
动泵轴使权力盘的一端紧凭地贴在一侧推力瓦块上,然后在其另一端的推力轴承衬垫(调整垫)与推 力轴承室的内壁问插入塞尺检查间隙;同样地再向另一侧移动泵轴进行检查;所有的原始细 问间隙值都列在图22、图23中,对任何可测到的间隙变化部应检查其原因;
(5)若换上备用的报力轴承组件时,按下列步骤进行检查:
注,所供推力轴承讨垫(调整垫)备件的厚度是放系量的,用户应进行必要的 车削凋整。
(a)将转子置于其轴向运转位置,在轴承支架的推力轴承室上精确测量其内壁
到接力盘内侧面的距离并记录下来,用同样方法精确测量外侧极力轴承室内壁到报力盘外侧面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b)拆下内侧和外侧推力轴承撑板上的衬垫(调整垫),并摘确的加工到如下所
给的尺寸;
内侧推力轴承衬垫(调整垫)的厚度=所测得的推力轴承室内壁到推力盘内 侧面的距离—推力轴承组件的厚度;
(c)外侧推力轴承衬垫(调整垫)的厚度=所洲得的推力轴承室壁到推力盘外侧
面的距离—(推力轴承组件的厚度十推力轴承轴向间隙);
(d)将推力轴承衬垫(调整垫)装到推力轴承撑板上,重复进行前面的步骤(奥)
检查工作。
4. 大 修
大修作业中必须自始至终遵守设备安全规程和管理条例。 下列说明适合于泵大修、拆卸并解体芯包时用。
注:若有备用芯包的话,在进行芯包解体和修理磨损芯包(4.3节到4.5节)之前,
应按4.6节所述方法准备相安装.亡备用的芯包。 4.1. 大修的准备
(1)按2.1节所述作泵的维修准备工作;
(2) 从传动端和自由端的轴承支架和轴封上拆下所有影响拆卸工作的仪表和小
口径管道;
(3)断开并拆下两根乎按室回水管道;
(4)断开并拆下轴承的润滑油进油和回油管道; (5) 俭查所有起吊设备和专用工具是否良好,
注:传动端的泵轴螺母是左旋螺母,而自由端的泵轴螺母都是右旋的,为了便于比较,在部件上重新标上参考号。
4.2. 掘出芯包
掘出芯包的整个步骤在图42中已给出图解印说明。
4.3. 泵芯包解体(参见图22、图23和图43) 4.3.1. 解体的准备工作
注:伤放紧固螺母、自由端密封轴套、自由端她水环螺母、锁紧螺母及推力盘螺母 为容兢螺母,而传动端联轴器螺母、抛水环螺母、锁紧螺母为左旋螺母。 (1) 在芯包由行车的起吊工具r7j着的情况下,在维修现场布置好合适的支承招
33
架或工作。
(2)将芯包水平放置在支架上,拆下上面的折卸工具、起尼工具和吊耳;
(3)参见闻43,装上镀包文撑板使其紧贴在进口端益上,用4根两端有螺纹的拉
扦穿过大端盖的孔拧入支撑板上的螺孔内并将紧因螺母旋拧上且紧贴在文撑板上;
(4)在拉杆的另一端套上垫圈,旋上螺母,以固定芯包组件; (5) 在大瑞益上用螺栓和螺母垫圈装上吊耳。
注,在芯包解体时,应把芯包稳定地文撑好,最初拆卸在水平位置进行,最后阶 段芯包露男宜支承。芯包的重量任何时候都不能由初来文撑。
4.3.2. 拆卸传动端轴承和轴封(参见图22、图23)
(1) 拆下拉紧芯包的螺母、垫圈和压紧板及抽头上的双头螺栓; (2) 旋下第一级拆卸管,拆下固定在传动消轴承支架上的拆卸板,按3.2.1令所
述步骤 (3) 3.3节所述步骤(4)一(9)拆下轴承和密封铀套。
4.3.3. 拆卸自由端径向和推力轴承和轴封(参见图22、图23)
按4.2.2节所述步骤(4)一(!4)、3.3节所述步骤(3)。(9)拆下轴承及密封轴承。
4.3.4. 内泵壳解体(参见图22、图23和图43)
(1) 用双头螺栓、螺母及支承板将转子固定, (2) 吊起芯包至垂直位爱放到文撑架上;
注意,起吊时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泵轴文承芯包重量。 (3) 拆下拉秆与大端益的螺母和垫圈,拆下拉杆; (4) 吊起大端益,将其小心地吊离泵轴并吊开;
注:起吊大端费时应小心,以免损坏平衡歧或平衡鼓衬套。 (5) 弄平平衡鼓止动垫圈的止动舌,用专用板手拆下平衡鼓螺母,拆下止动垫; (6) 取出平衡鼓密封压圈及密封圈; (7) 用火焰加热平衡鼓直到产生足够的膨胀,用平衡鼓拆卸工具拆下平衡鼓及乎
拽鼓,并保存好,取下蝶形弹簧; (8) 拆下把末级导叶紧固于泵壳上的锁紫片和螺钉,拆下末级导叶; (9) 用火焰加热末级叶轮轮教直至产生足够的膨胀拆下末级叶轮为止,拆下叶轮
做上记号便于安装,拆下刮保存好叶轮傻和叶轮卡环;
(10) 拆下第五级内泵壳与第四级内泵壳的紧固螺钉,拆下第五级内泵壳,拆下
上面的O型圈和挡因;
注意:导叶与内泵壳为过盈配合;
(11) 另走第五级内泉壳及导叶;
(12) 用火焰加热第五级叶轮轮毅至产生足够的膨胀能拆下叶轮为止,拆下叶
轮,拆下并保存好叶轮键和叶轮卡环;
(13) 重复以上步骤(10)至(12)直到铀上仅留下首级叶轮,去掉第二级泵壳上的
O型因和Garlock密封件;
注:第三级泵壳和第二级泵壳的联接螺钉由锁紧片锁紧,在拆这些螺旬前应 先拆下这些锁紧片。
(14) 在轴端拧上吊轴吊耳,装上起吊工具,然后松开传动端定位螺母,拆下定
位螺母、支撑板、双头螺栓,小心地将轴从进口端盖吊开;
(15) 将轴水平支撑,用火焰加热首级叶轮轮毅,拆下首级叶轮,拆下和保存好
叶轮键;
34
(16) 用起吊工具将进口端益从支架上吊开。
4.4. 检查、更新和修理工艺规程
所有部件都应全部清洗和检查,看看有无磨损或损坏的痕迹。
应用内、外千分尺测量所有部件的径向间隙,并对照4.4.6节所列数表进行检查, 若间隙已达最大允许间隙或下次大修前可能达刘该值,则应更换这个部件。 主要的是考虑泵的工作性能,即如果出口压力降刘不允许的程度,电机耗电或汽机耗汽量很多或泵振动上升到不允许的程度时,泵应进行大修。
4.4.1. 叶轮和衬套
(1) 检查叶轮有无磨蚀痕迹,特别是在叶片顶部;检查叶轮内径处有无因拆卸所
产生的 损伤,去除任何毛刺,确保内孔光招并没有变形;
(2) 检查叶轮颈部外圆和与之对应的导叶及内泵壳衬套,并测量其径向间隙,若
间隙超 过4.4.6节所列表中的更换间隙值,则应该按下列步骤修理叶轮颈部、外部及更换导叶、内泵壳材套:
(a) 用芯轴插入叶轮内孔,以芯轴两中心孔为基准,磨颈部外圆,以修正颈
部外圆至完整;
(b) 取下固定衬套的紧定螺钉,车削去该环; (c) 彻底清洗该环应并将新环装入规定的位置内; (d) 用紧定螺钉紫固环,并在螺钉的螺纹接合处,用冲头轻冲以防止螺钉松
动;
注:钻孔和攻丝时应注意,应使用平头钻。
(e) 略微加工一下衬套的内圆以修正安装时的变形,尺寸应与其对应的叶
轮颈部外因尺寸相配在规定间隙内;
注:作为备件供应的衬套,共内径留有?些裕量以便最后加工与叶轮 颈部外因尺寸相配。
4.4.2. 轴
检查轴有无损坏及变形,并检查其同心度,同心度应在0.02mm之内。
4.4.3. 轴封
(1) 检交密封轴套和密封衬套有无损坏;
(2) 测量密封轴套和密封衬套的径向间隙,若间隙值超过4.4.6节所列表中的
更换问隙,则应更换新的密封轴套和衬套。
4.4.4. 径向和推力轴承
(1) 彻底清洗径向轴森并检查有无损坏或磨蚀痕迹; (2) 彻底清洗并检查推力瓦块;
注:在正常运行状态下,推力瓦块上除了巴氏合金钝暗面以外不应有其他可 观察到的磨损,建议当巴氏合金钝暗面超过合金表面积的一半以上时,更换 新的瓦块。
(3) 检查推力盘有无磨损或损坏,必要时更换新的;
(4) 检查润滑油密封圈有无损坏或磨损,必要时更换新的。
4.4.5. 一般检查
(1) 检查所有的双头螺栓、螺母和螺钉有无损坏或缺陷,必要时更换新件; (2) 所有接头垫片、 O型圈、挡因等在组装时都应更换新的; (3) 检查齿轮联轴器及除栓有无磨损或损坏,必要时更换新的。
4.4.6. 间隙
此表所列为泵的运动间隙值,第一组为新件的间隙值,第二组为应该更换新件的间
3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给水泵说明书(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