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出范围,财政应逐步退出对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必须将应由市场和社会负担的部分从财政支出中分离出去,这是优化财政分配结构、强化重点建设事业发展、改善财政运行状况的前提条件。
2.深化事业体制改革,清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在清理与规范事业单位财政供给范围的基础上,增加科技和教育投入,逐步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研究与开发费支出占GDP4%和1.5%的目标。
3.逐步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保证能力。财政要加大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4.强化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财政要退出竞争性、生产性的经营领域,加强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公益性投资、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弱质产业,因而是政府着力扶持的重点。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尤其是增加财政投入,长期进行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按公共财政原则,逐步增加对县以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采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农村社会发展。
5.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缩小地方间财力差距、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财政的调控作用,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
6.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本题应不拘泥教材,可结合财政理论知识适度发挥)
第四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 C 3.B
二、判断题
1.正确2.错误3.正确4.正确 5.错误
三、名词解释
1.消费性支出
国家所购买的商品包括消费品和投资品,其中,政府为维持职能运转而进行的支出称为消耗性支出或消费性支出。 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正是这种支出构成了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而且提供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也是政府取得公民支持和承认的前提。
2. 投资性支出
政府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根据一段时期内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非政府部门投资的状态,安排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自身投资。相对于消耗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所能带来的效益不仅是一次性地发生在购买环节,更重要的是它能在以后的年限里为政府或社会带来效益。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
3.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和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等设施;
4.财政投融资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财政学练习题答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