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四、简述题
1.分析我国行政管理费的增长变化原因,并思考控制行政管理费的思路和措施。 答:行政管理费的规模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而且具有历史延续性。直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总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等,因而规范行政管理费的规模以及加强管理必须从多方面着手。从长期观察可知,前两个因素与行政管理费规模应呈现正相关和比较稳定的关系;否则,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行政管理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大体维持在
1.5%上下,而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直到1997年才开始趋缓。在一般情况下,行政管理费的弹性系数(行政管理费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率)理应维持在0~1之间,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年份在1以上。行政管理费的份额越来越大,从而必然挤占实现其他财政职能的财力,特别是相对减少了建设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的财力,削弱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政府职能范围及其相应的机构设置与行政管理费的使用效率有直接关系。行政管理费是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组成的,那么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机构设置的多少,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多少,自然是决定行政管理费规模的关键因素。我国在较长时间内政府机构和人员过分膨胀,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削减政府机构,然而实际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例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有关的若干机构在扩大或者增设,而那些已与新体制运行不那么协调的机构却得不到有效的压缩,新旧叠加的结果,自然是行政支出的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政府机构先后进行了五次改革。但并未从根本上该改变政供养人口的增加,直接增大了财政压力,也增大了人民的负担。此外,行政管理费理应向公用经费倾斜,但我国的公用经费缺乏明确的界定,预算约束软弱,且不说人员、车辆、会议、电话等开支的增幅过快,而且搀杂某些变相的私人消费,诸如公费旅游、公款招待、大吃大喝等不正之风屡禁不止。行政机构和人员队伍庞大,政企不分,经费增长过快,滋长了官僚主义,助长了铺张浪费,也是贪污腐败的温床。
我国人口众多,行政事务繁杂,在传统体制下政府包揽过多,而当前又处于转轨过程中,所以行政管理费的控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究竟要有怎样的一些政府部门,设置哪些机构,行政管理费应当维持多大规模,最终还是要通过正常的政治程序来完善和解决。为此,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政治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透明度,公民也能得到充分的信息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参照各国的经验,可行的办法是对行政管理费支出的绝对规模或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规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并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审计部门对之施行严格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财政学练习题答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