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大家复习所用,望有所帮助
绪论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研究目的: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研究对象:接近地球物理表面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地球表层部分;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底部);由地球诸多圈层相互作用形成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大气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
协调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具有限制或支配作用,人类社会在利用这种限制或支配的情况下应有的人地关系。
协调论的中心思想:人类命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要保护人类必须先保护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关系。人类若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会招致自然的无情报复。在改变或破坏的时候,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观念出发,通过生态建设以及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是决定地理环境发生有利或不利反馈的关键。
人与自然的相处原则:
1、 人类活动必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容量或承受力相适应。
2、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作为出发点,不能只考虑部分组成
3、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
4、 必须彻底根除人与自然对抗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的新观念。
第一章
宇宙:所有天体的总称
天体:物质在宇宙中存在的形式。包括呈聚集态的各类星体,呈弥散态的星云,弥散于星际空间的星际物质
星系:大量的恒星和星云构成巨大的天体系统。数十亿到千亿个恒星的集合体。多个星系组
成星群,接着组成星团(几百个星系,是宇宙引力所绑定的最大天体),再来就是总
星系(已知宇宙的总体)。
星云:云雾状天体 恒星:质量大,能发光;
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行星:自己不发光,质量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
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着行星绕恒星运动。
流星:质量更小,不发光。在行星际空间运行,接近地球时由于引力改变轨道,甚至陨落。 彗星:一种很小的,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
天文单位 :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
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运动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 银河系:由恒星,星云,星际物质组成。中部较厚,边缘较薄。属于本星系群
太阳:恒星;半径:地球半径的倍,700000km,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余倍,1.989*kg
太阳的大气组成:光球(底层);色球(中层);日冕(外层,延伸范围广);太阳风(由于
日冕高速膨胀导致的行星星际空间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粒子流。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武大地理学复习资料(最全,非考点已删)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