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大家复习所用,望有所帮助
(1) 吸收作用。将投射到物质面上的辐射能中的一部分转变为物质本身的内能,或其他
形式的能量 主要削弱紫外和红外部分,对可见光部分影响较少
(2) 散射作用 。只改变辐射的方向,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传播,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量减少。
晴空时,起散射作用的主要是空气分子,波长较短的蓝光被散射50% 以上,天空呈蔚 蓝色;
阴天或大气尘埃较多时,起散射作用的主要是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的大气悬浮微粒, 对散射光没有选择性,各种波长的光辐射量相等,天空呈灰白色。
(3) 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的颗粒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中去
以云层为主,平均反射率随云状和云的厚度变化
直接辐射:太阳辐射直接到地面的部分 ;
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引起直接辐射的日变化、年变化和纬度变化。
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越差,太阳辐射受到的减弱越强,到达地面
的太阳辐射也就相应的减少
散射辐射 :太阳辐射经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的部分 ;
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增大时,到达近地表层的直接辐射增强,散
射辐射相应增强; 太阳高度角减小时,直接辐射变弱,
散射辐射也弱。
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不好时,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增多,散射辐
射增强 ,反之,减弱
总辐射:影响因素: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云量等因素
日变化:夜间总辐射为零,日出后逐渐增加,正午达到最大值,午后又逐渐减少,
日出前达极小值。云的影响可使这一过程提前或延后。
年变化:月均总辐射值,以夏季各月为最大,冬季各月为最小。总辐射量的空间分
布因纬度而不同。
到地面的总辐射:被地面吸收;被地面反射;
反射率:反射部分的辐射量占吸收的辐射量的百分比。 影响因素:地面
性质和形态;水面比陆面的反射率稍小一些
大气能量及其保温效应:大气本身对太阳辐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陆、植被等下垫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经潜热和感热转化供给大气。 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近地面40—50m厚的大气层所吸收,是大气的第二热源
大气获得能量的方式:
(1) 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 氮和氧对太阳
辐射的吸收微弱
(2) 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温度升高,
再以大于3 μm 的长波(红外)向外辐射 。这种再辐射能量的75%~95%被大气吸收,只有极少部分波长为8.5-12 μm的辐射通过“大气窗”逸回宇宙空间
(3) 潜热输送 :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得以输送到大气层中水汽凝结成雨滴或雪时,
放出潜热给空气; 雨滴和雪降到地面后被蒸发,这个过程交替进行。 潜热输送是地—气间的能量交换主要方式
(4)感热输送:陆面、水面温度与低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产生感热交换
大气辐射: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 。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
投向地面(大气逆辐射)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武大地理学复习资料(最全,非考点已删)(1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