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大家复习所用,望有所帮助
地震波: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产生大量的能量释放,造成周围弹性介质的强烈振动,以波的方
式向外传播。
地震波的类型:
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称为体波;
纵波(P波):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
横波(S波) :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
面波:沿地面向四周传播的波。
地震相关因素:震级,震源,震中,构造,地面建筑物
地震主要因素: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源至地表的垂直距离
震源: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是一个区域)
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地质年代相对时代:新生,中生,上古生,下古生,元古,太古代。
第三章
大气的结构:根据温度的垂直分布情况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1、 对流层: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夏季厚度大于冬季。平均高度11千米。
作用: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
发生在此层;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一个层。
2、 平流层: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公里 气温受地面影响小; 水汽、尘埃等非常少,很少出
现云和降雨,大气透明度良好; 由于上热下冷,空气多为平流运动,垂直对流运动很少。
3、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0—85公里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到顶部降至160—190K; 由于下层气温比上层高,
故空气有垂直对流运动,又称为高空对流层或上对流层; 虽然有相当强烈的空气
垂直运动,但因空气稀薄,垂直运动不能与对流层相比; 中间层内水汽更少,几
乎没有云层出现
4.热层(暖层、电离层 ):自中间层顶到800公里高空。这一层大气密度很小,在700公里
厚的气层中,只含有大气总质量的0.5%;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
速升高; 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热层的形成和分层:由于太阳和各种宇宙射线的辐射,引起空气分子电离,形成了电离层 D层(距地面高度60--80Km) ;E层(100--120Km) ;F层: F1层(200Km) F2层(200-900Km) 热层的作用: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很大 ;影响领域:无线电通讯、广播、无线电导航、雷达
定位等 。受电离层影响的波段:极低至极高频,影响最大的是中波和短波段
5.散逸层(外层):在热层上部800km以上的大气层 ;大气十分稀薄,离地面远,受地球引力场约束微弱,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散逸到星际空间。 地球大气层之外,还有一层极其稀薄的电离气体,可伸展到22000公里高度,称为地冕,是地球大气层向宇宙空间的过渡区域。
大气的热能:是天气变化的基本因素,也是气候系统状态及演变的主要控制因子 。主要受
太阳辐射影响 (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受到气候系统内部的能量交换影响
太阳辐射强度 :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常数: 在日地平均距离D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
阳辐射。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武大地理学复习资料(最全,非考点已删)(1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