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认识、关心科技的发展,接受新产品、新事物。
2、时时处处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知道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材料
老师准备:玻璃管、塑料瓶、蜡烛、火柴、木块、漏斗、烧杯(玻璃杯)等。
学生生准备:可以不同于老师的材料,开放性的搜集。
重点难点 从“玩”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讨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活动不要统一化,要及时引导、适时点拨。
活动过程
(课前)自由寻找身边的科学现象,找一些简单的材料,观察、思考材料里面的科学,以及用材料所做的游戏或实验的科学。鼓励学生拓展想象空间。搜集一些科技新产品的资料(图片、录像、模型)。
1、科学是什么?
一是“不借助双手的力量,能站起来吗?” 二是“看谁能吹灭蜡烛”。 三是“用两根吸管能吸到饮料吗?”
这三个实验要重视在“玩”中引趣、“玩”中体验、“玩”中悟理。 树立树立开放的教学观,放手让学生做丰富多彩的活动。
1、提出问题: ①坐在凳子上的同学为什么站不起来? ②为什么漏斗的大口对准蜡烛,蜡烛不容易灭? ③两根吸管吸不到饮料,问题的关键在哪?
2、研究结论(也可不作结论)
拓展材料
1、介绍:克隆羊、无土栽培、宇航员在太空的行走、磁悬浮列车等。
教学反思:
2.玩具里的科学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 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四、拓展活动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讨论热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 方 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五、总结。
教学反思
3 我们周围的动植物
教学目标:
1. 比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引导学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3.知道动物和植物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属于生物,与其他生物相似,有基本的生活需要。
教学重点:能初步形成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我们\与其他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
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动物'和'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课要总结前5课的学习内容,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探究内容:
1.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列出动物的相同点和植物的相同点。
把第2、3课的记录加以对照,填好表。
板书:动物、植物的相同点:都有生活的基本需要。
都能生长、死亡。都能繁殖后代。都有相应的身体构造。都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
(2)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点。
板书: 植物不能改变自己的位置,它只有根,没有运动器官。
食物的来源不同,植物自己在提内制造养料,所以它不需要口和牙齿。 2. 建立\生物\的概念。
(1) 向学生说明动物和植物是有生命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代表了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点。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概念,举出自己所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说明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
(3)讨论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 \火是生物吗?\\计算机是生物吗?\
师:\生物与非生物是有明显差别的,我们能区分它们吗?\3. 讨论\我们是什么\。 (1)学生进行讨论。 (2)汇报结论: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生物。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教学反思:
4、怎样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1、 能从身边的物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2、 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改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3 、会根据物体的特征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活动准备: 提出问题:“怎么认识周围的物体”提示学生预先考虑,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这也是课本着重探究的问题。同时,用图示方式提示本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 主要材料:杯子 筷子 橡皮 石块 橡皮泥 各种球 水果 牛奶 各种饮料等。教师也要准备烧杯 玻璃棒 酒精等材料。
教学倒入:
谈话:课前布置同学们观察, 认识周围的一些物体,并收集身边一些常见的物体。今天你们带来了那些物体?你能简单的说一说他们吗?
探究过程:
活动一: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你们怎么辨认他们? 说出身边常见物体的特点和辨认方法。
谈话: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我们身边常见的文具,水果等物体,能说一说他
们是什么?有什么特征?你们是怎么认识它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介绍自己手中的各种球的大小,颜色,花纹等特点;各种水果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等特点;常用的铅笔,直尺,橡皮等学习用品的特点。
教师总结。
通过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谈话:刚才同学们说出我们周围常见的一些物体的特征和认识这些物体的一些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认识物体特征的方法?
交流,研讨物体的方法。 学生说出物体的特点,交流辨认物体特点的方法,认识到各种感官所起的不同作用。如:有的用眼睛看到不同球的大小颜色花纹;有的用鼻子闻苹果,白醋的气味不同。有的用舌头尝出果汁 牛奶 矿泉水不同味道;有的用手感觉
出物体的软硬,冷热不同??
通过表达与交流,认识辨认物体的方法。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