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讲台桌上用透明塑料杯各装着一杯醋、自来水、牛奶、酱油、雪碧、酒、油;
2、各组一杯海水、自来水、矿泉水、鱼塘水、筷子。 教学过程:
一、找“水”。
1、教师指着讲台桌上的7杯液体(焦急状地):糟了,刚才老师在倒水的时候忘了给不同的杯子做上记号,现在不知哪杯是水,同学们快想想办法帮老师把当中的一杯水找出来吧!(学生一听是要帮老师找“水”,都非常的乐意,积极性很大。)
2、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找“水”?各小组讨论分辨的办法。
3、学生分组讨论分辨方法。
4、小组代表上台辨别哪一杯是水。师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找出来的,为什么这样想?
5、肯定、鼓励学生能根据平时的经验进行分析、辨别出了这一杯自来水。这样的方法对于我们的研究、学习活动非常有用。
二、观察“水”。
1、刚才同学们帮老师找出了这杯水,想不想用更多的方法辨别水? 2、那么只有正确认识了水的特征,才能想出更多的好方法来。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
3、借助桌子上的这些材料你们想用什么方法研究水的特点呢?
4、在不明白某种物质是否安全、卫生的情况下,能不能随便就去尝呢? 5、学生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三、描述“水”。
1、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2、各小组汇报,不重复汇报相同的发现。 3、你们能否对水的特点归纳一下呢? 4、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像水这样搅起来有泡泡,还有旋涡,又没有固定形状的?
5、学生举例。
6、你们知道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什么样的物体吗?
7、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海水、鱼塘里的水、矿泉水、想了解它们吗?
8、老师会分给各组一份这样的一些水,希望每组都能像刚才那样仔细地去观察这三种水,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里,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就是有些水大家并不太熟悉,能不能直接去尝它们的味道?
9、各组派一名学生领材料。并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新发现。
11、刚才大家发现了这三种水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它们和自来水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吗?
四、总结拓展,畅谈感想。
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想研究什么?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能有这么多的发现吗?
3、提出希望今后大家都能保持这种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教学反思:
11 有趣浮沉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学具准备:
教具:水槽、乒乓球、石头、测力计。
分组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图钉、橡皮筋、橡皮泥、饮料瓶、水槽、气球、测力计、钩码等。 多媒体课件:湖泊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故事:在森林里,一只饥饿的狼正在追赶一只小兔子,它们跑啊跑,终于来到一条小河边,走投无路的小兔子灵机一动,抓起旁边的一块大木头跳进河里,慢慢地游向河对岸。狼也紧追不舍,来到河边,看见河里的小兔子,便大声喊道:“别以为抱着个东西就能游过去!”于是,它抱
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大家猜结果怎么样?
引入《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再现浮沉现象
通过情景图,再现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目的是以情景图为载体发现现象,以现象为依据提出猜想,以猜想为导向进入浮沉现象的探究过程。
2、探究浮沉现象
在本环节教学中,师生准备了充分的材料,放入水中会怎样。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猜想结果,产生分歧,促使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下去,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经历了从问题、假设、验证到结论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完成了沉浮现象的初步认识。(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结果,
3、探究水的浮力
⑴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
教师引导: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什么木块、乒乓球、饮料瓶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尺子、鸡蛋这些物体就沉在水底呢?
猜想,(因为它们轻。可能因为是空心的吧?木块是不是空心的呀!) ⑵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学生分组做实验、交流感受。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水中有一种力量在托着水面上的物体,所以它们能浮在水面上。板书:浮力
4、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呢?
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几种实验材料,测力计、皮筋、尺子、铅块。 介绍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大家看测力计是测量力的仪器。拿起测力计的顶部使它垂直向下,大家看刻度盘上的刻度是由上到下依次增大的,零刻度在最顶端,在刻度盘外有个指针,测量前要检查指针是否调到零刻度,调整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你们的试验方案,沉在水里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交流实验方案。(在水中,不论是上浮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
小结:不论是上浮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向上托它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板书:)
三、总结拓展
⑴教师引导谈生活中对水的浮力的感受(课件)。生活中都那些地方利用了水的浮力?
(救生圈、船、游泳、还有浮子、淘米等。)
教师总结: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广泛。有关物体的浮沉现象,还蕴涵着很多的科学奥秘,我们下课后继续研究。
12 改变浮和沉
教学目标
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2、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橡皮泥7只、鸡蛋11只、食盐6包、塑料小瓶7只、塑料泡沫6只、大螺丝7、土豆7只、潜水艇模型6只、大烧杯12只等
(一)导入新课
游戏:猜手里有什么?
把粉笔、橡皮泥、塑料瓶、鸡蛋依次放入水中,猜会怎样?
(二)主题探究
1、猜鸡蛋是浮是沉,有的浮有的沉。 让学生猜测其原因。
2、鸡蛋可以改变在水中的浮和沉,其他物体也能吗? (1)学生小组讨论改变方法。
(2)学生交流。
3、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 4、教师巡回指导并把成功的代表性作品带到讲台。 5、学生交流汇报。
6、分析它们是靠什么改变了浮和沉?
总结出:物体重量、液体、形状、借助于漂浮物。教师板书。 (三)自由活动 1、玩小潜水艇。
2、教师讲述潜水艇历史。 (四)课后拓展探究
煮水饺,为什么开始时水饺沉在水下,熟后都浮上来。 课后反思:
13 水面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活动;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水的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现象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水的表面张力的特征,认识到水的表面有张力;理解水的表面张力在生活用的现象与应用。
教学准备:
小铁环、滴管、硬币、水槽、玻璃杯、荷叶、塑料瓶盖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教师出示小铁圈,请学生平着放入水中,再慢慢提出来,观察小铁环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和手上有什么的感觉。
2、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小铁环上会有一层水膜。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提出问题
3、教师适时引导,揭示课题。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