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流动性需求,客观上也促进美国房地产的发展,却没有考虑到市场土流动性需求的风险。很多借款者仅仅有购房的意愿,但却不具备支一付能力,房地产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创造流动性提供信贷,美国政府也从制度、税收和法律上给予,购房者在贷款机构的信贷支持下具有了短期的支付能力,但所有参与到次级债券环节的金融机构却完全没有考虑到次级债券积累的风险。2.3文献综述
上述资产证券化发展史表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伴随着各种支持性的法规措施,但是相关的风险管理法规却没有跟上。与此同时,理论界也对资产证券化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支持与优点挖掘为主,对资产证券化的缺陷少有提及‘。2.3.1资产证券化降低成本
资产证券化降低成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对于投资者而言,资产证券化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资产证券化降低融资成本,对于个人贷款者而言,资产证券化降低贷款成本。
Hiil(1997)和IacobucciandWinter(2003)指出外部评级机构的参与使得证券化操作减少了信息成本2,并解决了投资者(作为贷款人)与公司(作为借款人)之问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在资产支持证券的创造过程中,证券化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外部评级机构和担保机构的参与,使得基础资产和资产支持证券在协议条件、凭证、及承销标准方面已更趋于标准化,投资者可能只需要考虑资产池中证券的期限、信用等级及担保人的信誉,更容易评估其价值,从而降低了信息成本。如果该信息成本仅包括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成本,资产证券化确实降低了二者的经济成本。相反,如果考虑到担保机构和评级机构的信息成本,资产证券化就没有降低信息成本,反而提高了信息成本。因为在政府信用参与、第三方机构提供担保,政府没有对资产进行充分考察便提供担保,加剧了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外部评级机构则产生了寻租现象。无资产证券化时的信息成本是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成本,而在资产证券化中,信息成本增加为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成本、政府的担保成本和第三方评级机构成本。所以,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总的信息成本提高了。
证券化还可以降低代理成本。Stulz和Johnson(1985)指出债务的代理成本是1文献中少有探讨资产证券化的缺陷,也可能是因为资产证券化实践初期,资产证券化表现廿{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消极影响直到这次次贷危机才集中爆发。
2信息成本指的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花费的成本。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资产证券化的流动性创造机制及风险管理(1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