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想指出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争取外援既有统一的一面,还有对立的一面。它们的对立是:由于人们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又由于一个单位的财力也总是有限的,你把主要精力和财力用在了争取外援上,也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用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上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上,争取外援也就在其中了。**不存在贷不来款的问题,银行都是争着往**放款;**也不存在引不来资,许多企业争着往**建,**还不叫呢?
三、连续性发展与跳跃的关系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然而,事物又是怎么发展的呢?发展的本义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一个连续性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性发展过程,我把它称之为连续性发展规律。照此规律办事,事情可自然而成;违背此规律,轻者,难免出现矛盾和问题,重者,超越规律的极限,就会彻底失败。始终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办事,是史来贺取得成功的又一个秘密。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发展经济,必须分三步走。
第一步,首先把农业搞好。史来贺说,**的发展是“先从平地改土抓起,靠铁锨、推车、箩筐、人抬、肩挑、车推,全村人整整干了20年才算把土地平整成四大方良田。接着我们又修桥建闸、打井架电、硬化渠道,实现低产变高产”。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兴、百业兴,这是中央反复强调的道理。农业又是派生其它产业的“母”产业,农业干好了,农业干足干够了,自然会生出畜牧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农业就是老子说的“一”。农民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对于他们来说,农业是相对比较容易干好的产业。老子讲,“为难于其易,图大于其细”,这就告诉我们要干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工程、难工程,最好从首先容易干好的农业做起。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难,这项工程再浩大,我们只要从比较容易干好的农业入手,难事就不再难,大事也不再大。农业至今是大多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把农业搞好是大多数农民恒久的心愿。因此,农业搞好了,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凝聚民心,从而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史来贺说:“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只要抓住人心,抓住思想,一切都好办了。”把农业搞好了,就能抓住农民的心,就能抓住农民的思想。农民会认为你是办实事、办好事,农民就会跟你走。只要农民凝成一股绳跟你走,那一切就好办了。现在我们还认识到,发展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和政治意义,而且还有保护环境的意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一定要首先把农业搞好。可惜,现在还有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总认为搞农业没有出息,出不了大政绩。他们哪里知道,想有大出息,想出大政绩,必须先干看起来没有出息的事,必须先出小政绩,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史来贺说:“有人认为干农业没有出息,我偏干这个没出息的事。我就包这1.5平方公里的地球,非把它修理好不可。”
第二步,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搞不好农业不行,作为农民,搞不好农业可以说是失职。但是,这只是一个层次的道理,还有另一个层次的道理:只搞好农业也不行,农村要大发展、快发展,还要在搞好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做到了粮食亩产超千斤,皮棉亩产过百斤,人均分配达130元左右,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由于主要是从事种植业,生产单一,所以七十年代后期一直徘徊不前。史来贺他们从实践中开始悟出一条道理:“单靠刮地皮,一百年也富不了。”于是,他们决定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十个轮子”一起转。很快,**经济就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个极具风险的社会,要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稳定收入,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多种经营,让进钱的门路多一些,这边欠了那边丰,东方不亮西方亮。多种经营是由农业到工业连续发展不可逾越的一步,是由农业到工业的“中介”,事物的连续性正是通过“中介”体现出来的。发展工业特别是高科技工业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主要就是靠发展多种经营积累。如果说搞好农业是为了积累人心,那么发展多种经营就是为了积累资金;如果说搞好农业是为了解决温饱,那么发展多种经营就是为了实现小康。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学习心得读史来贺事迹有感(5)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