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换管机构; 断纱自停机构;备纱卷绕机构 二、热湿定捻
1、 目的:减少织造时发生脱纬、纬缩和起圈,以提高织物质量;
2、 纬纱给湿方法 ⑴ 喷湿法 ⑵ 水浸法; ⑶ 机械给湿法; 3、 给湿机械 毛刷式给湿机(图5-11) 喷嘴式给湿机(图5-12) 4、 纬纱热定捻方法
(1)SFVC——1型热定捻锅的定捻工艺 (2)HO32型热捻锅定捻工艺 5、 热定捻后纱线性质的变化
试验表明: 经过热湿定捻的涤棉纱,物理性能有所变化,强力有下降的趋势。由于纤维膨胀,
产生热收缩,纱线细度有所增加,纱线的回潮率则增大而均匀,且纱线毛羽有所减少。
31
第六章 开 口
一、开口的要求
经纱分开并形成梭口;
根据组织并确定组织的升降顺序; 二、开口运动和开口机构 1、 有关概念
开口运动:经纱上下分开的运动;
开口机构:在织机上完成开口运动的机构;
2、 对开口运动的工艺要求
保证形成的梭口清晰,以顺利引纬,减少
纱疵;
适应不同织物对打纬的要求; 和打纬引纬运动有良好配合; 综框运动平稳、高速适应性好; 机构简单,适应性好; 3、 常用的开口机构种类: 凸轮开口机构:综片数少适用于简单组织; 连杆开口机构:综片数少适用于简单组织; 多臂开口机构:综片数多适用组织循环经
纱数较多的变化或联合组织;
提花开口机构:适用于复杂的大花纹织物。
每根经纱的升降都单独控制;
织口:A点、经纱、和织物的交织处; 前部梭口:AB1B2.后部梭口:B1B2C 梭口对称度:L1/L2。
梭口长度L:织口到停经架中导棒的距离
(AC的距离);
梭口高度H:指开口时,经纱随综框作上
下运动时的最位大移(垂直);
二、梭口的种类 1、 中央闭合梭口
图6-2.1
特点:开口时,上下层经纱的动程和张力
变化相似,可用摆动后梁调节张力;
平均张力相对较小;
有平综时间,便于处理断头; 上下层同时运动,为开清梭口; 梭口稳定性不好,经纱磨损大;
2、 全开梭口
第一节 梭口
一、梭口的形状 (图6-1)
图6-2.2
特点:经纱运动数目少,梭口较稳定,有
利于引纬;
经纱在较大张力情况下停留时间较
长,易损伤断头;
全幅经纱无平综机会,需另设平综
装置;
经纱磨损少,节省动力; 各页综框的经纱张力不均匀;
32
梭口:在开口时,经纱随综框的运动被分
为上下两层,所形成的菱形空间AB1CB2,就是梭口;
综平:当织机主轴转到上下层经纱相互平
齐的位置时,梭口闭合,称为综平;
3、 半开梭口
特点:与全开梭四类似,张力差异情况略
有改善;
图6-2.3
以 2/2斜纹为例,采用三种开口方式的经纱位移图(如图6-3)
三、梭口的清晰度 1、 清晰梭口 (如图)
特点:梭口前部有效空间最大,引纬条件
最好。
前后综差异大,综页多时,后综断
头多。
适应:综页较少,组织变化少,经纱强力好。
2、 不清晰梭口 (如图)
特点:梭口前部有效空间最小,引纬条件
最差。
前后综动程和张力相等或相近。 适用:经密大,毛绒多。织物平整度要求
高的产品;
3、 半清晰梭口 (如图)
特点:有利于张力均匀和引纬;
梭口的清晰度可调节每页综框的高
低位置和动程;
4、 小双层梭口 (图6-5)
特点:属不清晰梭口; 有利于开清梭口; 四、开口过程中经纱的拉伸变形
1、 上机张力:综平时经纱的静态张力; 经纱张力=上机张力十附加张力 2、 拉伸度的计算 (图6-6)
33
3、 影响拉伸变形的因素
⑴梭口高度的影响(图6-7)
⑵梭口对称度的影响
图6-8
梭口对称度:为梭口前部与后部长度之
比:m= L1/L2; 结论:当m= 1时,对称梭口时经纱拉伸
变形量最小;
当m< 1时,后部梭口较长; 实际织造时多采用 05< m< 1;
⑶梭口长度L
⑷后梁位置
在生产实际中,梭口大多数是不对称的,所以上下层经纱张力是不相等的。改变后梁高低位置,就可改变上下层经纱的张力差异。后梁位置是以胸梁为基准上下变动的,其位置有三种情况:
图6-12.2
1、 后梁在胸梁水平线上方,此时d取正值; 2、 后梁在胸梁水平线上,此时d= 0;
3、 后梁在胸梁水平线下方,此时d取负值; 假定平综和梭口满开时织口处于同一位置,则平综时梭口部分的原有经纱长度为:
l0?AB?BC?CD1b?a11?L22b?c2 1[1?(l)]?L2[1?()]2?L31l2 当梭口满开时,梭口部分上下层经纱的长
度L01和L02各为:
l01?AB1?B1C?CD1H?(b?a)H1?(b?c)1?L1[1?(2)2]2l?L2[1?(2)2]2?L31l2
l02?AB21?B2C?CD1H?(b?a)1H?(b?c)1?L[1?(221l)]2?L2[1?(2)2]2?L31l234
式中
L1,L2——梭口前、后部长度;
L3——停经架中导棒表面C至后梁握纱点
D1间的经纱长度;
H——梭口高度;
d——后梁握纱点D1与胸梁水平线的距离;
a——织口低于胸梁水平线的距离;
b——平综时综眼低于胸梁水平线的距离; c——经停架中导棒表面C低于胸梁水平
线的距离,如高于胸梁水平线时则取“十” 号;
在织机工作区域内,经纱与织物是一个上机弹性系统,开口时织口向机后方向移动,摆动后梁有补偿作用,在不考虑经纱送出和织物被卷取的影响下,上下层经纱的绝对伸长量λ01和λ02将为:
?01?L01?L0??L?H2l[L1?L24H?L2(b?a)?L1(b?c)]??L1L2
?02?L02?L0??L?H2l[L1?L2H?L2(b?a)?L1(b?c)]??L1L24
由图知
b?c?L2L(b?d) 4代入后得
?H2l[L1?L2H?LLL01?2(b?a)?12(b?d)]??L1L24L4
?HL02?2l[1?L2H?Lb?a)?L1L2(2(b?d)]??L
1L24L4式中:L4——综眼到后梁之间的距离;
△L——织口移动和后梁摆动所产生的
补偿;
从上式可见,开口过程中经纱的绝对伸长不仅取决于梭口高度H,梭口前后部长度; L1、L2,而且还决定于综眼到后梁握纱点的水平距离,以及织口、综眼和后梁握纱点间的相对高度;梭口满开时,上层和下层经纱伸长的差值为
????02??01?HL[L?L1L2(b?a)2(b?d)]1L2L4
第二节 棕框运动规律
一、按口形成的时期
l、 开口周期:指每形成一次梭口的时间,即
织机主轴每一回转的时间;它包括开口、静止、闭合时期;
开口时期:指经纱离开综平位置到梭口满
开为止的时间;
特点:经纱处于运动状态,张力由最
小逐渐增大;
静止时期:梭口满开后,经纱在梭口的上
下两个极端位置
特点:保持静止状态,以便使引纬器
通过梭口;
闭合时期:经纱由满开位置回到综平位置
的这段时间;
特点:经纱由静止进入运动状态,张
力由大逐渐减小;
2、 开口圆图
图6-9
开口周期图(图6-10)
3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织造学(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